近期,加密市场每天都被关于“新链”的新闻刷屏。支付巨头 Stripe 与 Paradigm 联手推出 Tempo,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紧随其后推出 Arc;此前,Plasma 和 Stable 宣布完成融资,开始开发专为 USDT 服务的链;而代币化领域的参与者,从 Securitize 到 Ondo Finance,也纷纷披露自建区块链计划。这股热潮并非单纯的技术炫耀,而是支付和金融巨头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
稳定币和代币化资产正在成为加密经济中增长潜力最大的赛道。它们不仅直接连接现实世界的资金流动与传统金融市场,还可能在未来发展成数万亿美元规模的资产类别。跨境支付、全天候清算、债券和股票的代币化交易,这些应用正在重塑金融基础设施格局。而掌握底层区块链意味着掌握未来金融交易的轨道。加密银行 Sygnum 高管 Martin Burgherr 曾指出:“建立自己的 L1 区块链,是为了掌握控制权和战略定位,而不仅仅是技术能力。”在他看来,稳定币和代币化资产的竞争,不仅是市场份额之争,更关乎结算速度、合规性、费用结构和行业主导权。
自建区块链对于金融巨头来说,已经成为必修课。构建自己的链并非是从零发明技术轮子,而是为了满足作为“结算层”的核心需求。自建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性能与可预测性、成本收益优化、合规嵌入和战略安全。首先,自建链可以隔离无关交易,保证高频、低延迟的结算能力,避免公共链拥堵对支付体验的影响。其次,巨头通过自建链可以将交易费用收入内化,并可发行自己的 gas 代币,从而形成独立经济循环。Alchemy CTO Guillaume Poncin 指出:“结算层的收益机会将远高于传统支付处理利润。”
合规和嵌入式监管也是自建链的重要动因。传统金融机构进入加密领域时,KYC、AML、交易监控等要求通常只能通过应用层补丁实现,自建链则能在协议层面直接嵌入监管规则,使监管不再是外加约束,而是内生机制。这种方式让巨头在与监管机构沟通时拥有更高话语权。战略与安全方面,自建链能够避免对以太坊或波场等公链的外部依赖,规避治理、升级或安全风险,为大规模资金流提供可控性和弹性。Ava Labs 的 Morgan Krupetsky 也指出,定制链不仅是技术设施,更是企业中后台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区块链从实验场走向企业级基础设施。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现有公链?以太坊和 Solana 已经拥有庞大生态和成熟基础设施,但巨头仍选择自建链,原因在于控制权和差异化。以太坊作为全球中立网络,由基金会、开发者和社区共同治理,外部企业难以完全掌控;Solana 虽然吞吐量高、费用低,但需要与 DeFi、NFT 等应用共享网络资源,支付和清算场景难以保证稳定性。另一方面,自建链有助于构建生态护城河,底层链的控制权让发行方不仅是资产提供者,更成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公链将被边缘化。Circle 的 Arc 和 Stripe 的 Tempo 可能在性能上挑战 Solana,但以太坊凭借庞大机构用户和经过验证的安全性,短期内仍不可替代。Sygnum 的 Burgherr 强调,流动性和信任的迁移需要数年时间,自建链要实现大规模交易量并非一蹴而就。为了兼顾独立性与互操作性,许多新链选择与以太坊虚拟机兼容,这样开发者可以无缝迁移应用,同时链能与主流生态互通,形成“既独立又互联”的战略布局。
支付巨头自建链的背后,是对效率、控制权、利润和合规的综合追求。随着 Stripe、Circle 以及代币化新贵的推动,区块链正从加密爱好者的实验场走向企业级中后台基础设施。自建链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战略资产的竞争。对巨头而言,真正的竞争不再是“能否跑”,而是“谁来掌握轨道”。这一场区块链内卷,才刚刚开始,未来可能彻底改变跨境支付、金融结算以及代币化资产的运作模式,甚至重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格局。
在未来五年,随着自建链的不断部署,预计跨境支付效率将大幅提升,交易成本下降,稳定币和代币化资产将更快融入主流金融体系。同时,监管和合规框架的完善将进一步降低企业和用户风险,使自建链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预见,金融基础设施的控制权正在从传统银行和支付网络逐步转向区块链生态,而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将主导未来全球支付和结算的核心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