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策推动通证化市场发展趋势解析

通证化正在逐渐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环节。机构将现实世界资产映射为公链上的通证,不仅能够提升价值传输系统的效率,还能增强透明性和可及性,使金融市场更现代化和开放化。在美国,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提供方以及政策制定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通证资产融入宏观市场体系,为稳定币、通证化国债、基金及其他金融工具提供支撑。然而,要实现这一转型,建立明确的监管环境是关键。

 

美国在推动通证化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通证资产如何在法律上被分类。当前,美国对数字资产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导致通证资产的法律地位模糊不清。例如,由法币支撑的稳定币可能被视为支付工具、价值储存产品、证券、基金或银行存款,其分类取决于具体设计结构和监管评估者。许多发行方为了避免触碰证券法,会刻意不支付利息或不产生收益。同样,通证化国债在法律上也存在挑战。尽管美国国债本身无需在证监会注册,但若将其通证化,可能触发《投资公司法》的监管条款,甚至收益拆分可能被视为证券发行。缺乏清晰的分类导致企业只能依赖法律顾问采取保守设计,无法充分释放产品潜力,也让监管者难以制定针对性规则。美国若能在法律层面统一界定通证资产类别,整个市场才能摆脱灰色地带,实现合法合规运作。

 

通证化市场的第二个挑战在于互操作性标准的缺失。通证化的核心理念是数字资产应能跨区块链、跨平台和跨机构自由流动,像互联网数据一样轻松可靠地传输。虽然技术上已有跨链协议如 Chainlink CCIP 等实现了基础能力,但政策响应滞后,使得监管要求在资产跨系统传输时不明晰。一旦通证离开原生环境,托管、交易限制、投资者保护和合规义务等问题就会浮现。例如,通证化基金在链间迁移时,接收链是否需要达到相同持牌或监管标准往往不确定。机构在缺乏明确规则的情况下不敢跨链操作,降低了市场信心,分散了流动性,并限制了通证市场的广泛应用。

 

第三个挑战是主流用户进入市场的门槛过高。虽然通证化本应降低准入门槛、提升金融产品可信度,但目前大多数美国客户很难接触到通证资产。受监管限制的通证产品通常只面向合格投资者或私下发行,同时复杂的汇款规定、经纪商注册要求及特定信托或金融牌照要求,使零售用户难以直接参与。这导致市场分化,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客户优先获得机会,而普通客户被排除在外。此外,大众对通证资产的认知仍有限,对储备金证明、自动化合规及全天候流动性等功能了解不足,市场缺乏可行用例,信任度难以提升。

 

为了扫清这些障碍,美国政策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举措。首先是明确通证资产的法律定义。长期以来,数字资产的法律不确定性源于缺乏统一分类,使开发者、金融机构和监管者只能用传统法律解释全新产品。2025 年《GENIUS法案》已经为法币抵押稳定币提供了法律框架,明确架构合理的稳定币不属于证券,大幅提升了市场信心。其他资产类别如通证化国债、基金及现实世界资产也需要类似清晰定义。明确的法律基础不仅利于统一监管,也能让市场运作更加高效。

 

其次是制定互操作性政策标准。当前监管规定并未明确托管、交易限制或投资者保护义务在跨链或跨平台应用中的适用方式,导致机构将资产锁定在封闭环境中。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建立跨系统监管框架、统一标准和试点项目,使资产在法律和技术层面都能顺利跨系统流转。随着互操作性政策的落地,企业能够大胆开发现实世界用例,推动通证资产在技术和法律上的广泛应用。

 

第三是降低零售用户准入门槛。为让更多主流客户参与通证市场,政策应明确适合零售用户的通证产品许可路径、资产类别及风险披露标准,建立安全合规的分销机制,同时加强教育与透明度。这样既能提升发行机构信心,也能让大众理解通证资产的价值,扩大市场基础。

 

通证化是几十年难得的机遇,将推动金融市场现代化发展。机构需求真实存在,而监管环境尚待完善。美国无需从零开始建设系统,只需在法律定义、互操作性和零售准入三个关键方向上推进。《GENIUS法案》及后续市场结构法案和通证化报告法案为行业提供了明确方向。随着政策落地,美国有望建立可信、安全且可扩展的通证资产市场,引领全球通证化发展趋势。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