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比特币价格突破 12 万美元,曾经被视作“边缘资产”的加密货币再次进入主流视野。这一次,推动浪潮的不仅是华尔街的对冲基金和金融巨头,还有常春藤校园中那些一向以保守和稳健著称的资金管理人。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 8 月 9 日公开的 13F 文件显示,哈佛大学捐赠基金(规模约 532 亿美元)在 2025 年第二季度持有价值 1.16 亿美元的比特币 ETF(IBIT)。这一仓位已成为其第五大投资,仅次于微软、亚马逊、Booking Holdings 和 Meta,甚至超过了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与英伟达的持仓比重。这意味着,世界上最具声望的教育机构之一,已经在加密资产配置上做出了明确表态。
而哈佛并非特例。布朗大学、埃默里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高校也陆续披露了加密货币投资头寸。这些捐赠基金以“谨慎保守”著称,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加密行业的深度参与者。实际上,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年积累与布局的结果。常春藤盟校在资本、人才、研究与技术上的长期投入,如今正在加密舞台上集中展现。
早在 2018 年,加密行业的至暗时刻,耶鲁大学便已经埋下了伏笔。那一年,伴随 ICO 泡沫破裂,全球加密资产市值从高点蒸发超过 6,300 亿美元,比特币跌至 3,000 美元,以太坊一度跌破 100 美元,散户投资者蜂拥而出,媒体舆论几乎一致将加密货币视作“骗局”。然而在这种环境下,耶鲁捐赠基金在传奇投资人 David Swensen 的领导下,决定投资由 Coinbase 联合创始人 Fred Ehrsam 和前红杉资本合伙人 Matt Huang 创办的 Paradigm 首只基金,以及 a16z crypto 的早期加密基金。
彼时的选择可谓逆势而行,但事实证明,这笔投资奠定了加密行业的底层生态。Paradigm 不仅通过低位买入比特币与以太坊获利,更在早期推动了 Uniswap 的崛起,帮助 DeFi 走向爆发。a16z crypto 则通过对 Coinbase、Solana、Avalanche 等项目的投资和政策游说,成为行业的关键推手。可以说,没有当年这些高校基金的入局,就没有如今加密行业的格局。
顶尖名校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资金,还深刻作用于人才生态和技术创新。斯坦福、MIT、伯克利、普林斯顿等高校的教授、研究团队与校友网络,几乎覆盖了加密行业的各个重要赛道。斯坦福孕育了 OpenSea、Alchemy、Filecoin 等明星项目;MIT 则是零知识证明与 Algorand 的发源地;伯克利通过 Blockchain Xcelerator 孵化了上百家初创公司;普林斯顿校友更是加密基金与金融巨头的幕后推手。
在华语世界,清华、北大、浙大等高校的校友同样形成了独特的加密“帮派文化”。清华出身的团队打造了 Conflux、CertiK 等技术项目;北大校友中走出了孙宇晨与吴忌寒;浙大校友则遍布 NFT、链游和硬件钱包赛道。这些校友网络不仅在创业和资本层面相互支持,更形成了一种隐形的信任机制。
在一个强调“Don’t trust, verify”的加密行业,校友关系和学术背景反而成为难得的信任纽带。创始人更倾向于雇佣校友,投资人更愿意下注校友,进而形成了某种类似“门派”的生态结构。这种帮派化的资本与人才网络,成为加密江湖里最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随着比特币再度走向主流,顶尖高校的资金与人才力量已不再隐藏在幕后,而是直接推动着行业前行。从早期的逆势布局,到如今的大规模持仓,这些名校基金与校友网络的存在,或许正在重新定义加密行业的权力格局。
大学不只是加密行业的早期投资人,它们已经成为这个新兴江湖中举足轻重的“武林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