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企业为何竞相押注比特币

三个月前,乔治·卡拉姆还未曾设想过他的半导体公司会涉足比特币。长期低迷的股价让这家在纽约上市的企业处境艰难,而当他读到一家医疗保健公司通过购买数字货币刺激股价飙升的新闻时,便开始认真考虑这一看似激进的选择。卡拉姆坦言,在一笔交易失败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后,他急切地寻找一种“解锁公司价值”的办法。

 

经过与董事会和部分股东的反复磋商,卡拉姆最终决定采取比特币策略。Sequans Communications 通过债务与股权融资筹集了 3.84 亿美元,并将其用于购买比特币。消息一经公布,公司股价瞬间飙升 160%。卡拉姆甚至说:“去年我还不敢想象自己会说这种话,但现在我完全相信比特币会一直存在。”

 

这一转变背后,离不开加密货币布道者迈克尔·塞勒的影响。自 2020 年以来,这位美国企业家不断斥资数十亿美元买入比特币,同时举办会议鼓励他人效仿。他掌舵的软件公司 Strategy 已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持有者之一,估值接近 1150 亿美元。投资者不仅认可其账面持币价值,还为其未来潜力支付了溢价。就在上周,该公司再次买入价值 25 亿美元的比特币,创下了公司史上第三大单次购买纪录。在过去五年中,其股价上涨超过 3000%,足以令众多困境企业心动。

 

塞勒的成功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数字资产产业的公开支持,共同点燃了“加密金库公司”的热潮。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从生物科技、矿业到酒店、电动车乃至电子烟制造商——纷纷宣布进军加密货币市场。他们获得了希望间接参与加密资产上涨行情的投资者的支持,而无需投资者亲自持有风险极高的数字代币。

 

根据咨询公司 Architect Partners 的数据,截至 8 月 5 日的一年里,约 154 家上市公司合计筹集或承诺筹集 984 亿美元用于购买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资产,而在此前的同一时间段,仅有 10 家公司筹资 336 亿美元。由此可见,资金涌入的规模已呈指数级增长。

 

许多公司甚至效仿 Strategy,将官方网站的主色调改为比特币标志性的橙色,并公开显示持币数量、总价值等数据,以博取投资者信任。连特朗普家族的媒体公司也在 7 月加入战局,筹集了 20 亿美元购买比特币及相关资产,进一步推高市场的关注度。

 

然而,狂热背后也暗藏忧虑。部分投资者担心市场已经过热,仿佛重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当时,许多公司仅凭“互联网概念”便能吸引资金,如今则换成了“比特币金库”的标签。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若比特币价格突然下跌,那些通过高额举债买入代币的企业将难以偿债,进而引发连锁反应。投资银行专家埃里克·贝诺伊斯特警告称,一旦崩盘,受损的不仅是个别公司,而是整个加密生态系统。

 

尽管如此,对于资金枯竭、融资困难的企业来说,购买比特币几乎成为最后的自救稻草。伦敦上市的 Bluebird Mining Ventures 就在 6 月筹集 200 万英镑用于买入比特币,其创始人直言,如果没有这一步,公司未来融资几乎不可能实现。投资者的热情甚至让一些原本营收规模有限的公司获得了远超本身业务价值的市值。例如,美国热能公司 KULR 今年一季度亏损 940 万美元,却因持有价值 1.18 亿美元的比特币而受到追捧。在英国,一家小型网站设计公司年利润不足 10 万英镑,却因囤积 2.38 亿英镑的比特币而市值高达 5.6 亿英镑。

 

投资者的逻辑在于“每股比特币”这一概念。换言之,公司每股持有的比特币越多,股价就越被看高。因而,速度成为关键,谁能更快筹集资金买入更多比特币,谁就能获得更高的市场溢价。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企业急于通过发行债务或股权来换取现金,再迅速通过交易所买入代币。

 

在热潮推动下,越来越多企业不仅局限于比特币,还开始涉足以太坊、Solana、BNB 等其他代币。大型风投基金和前银行高管纷纷组建资金池,用于购买不同种类的加密货币。然而,市场人士提醒,这种“多币种囤积”可能只是另一场盲目的淘金热。

 

与此同时,金库公司还带来了某种“监管套利”的可能性。在英国、日本等国家,投资者无法直接通过 ETF 获取比特币敞口,于是通过投资这些上市公司来间接参与。而在部分国家,不同税率之间的差异,也使得投资企业持有加密货币比直接持有更具优势。

 

然而,这一切依然难掩潜在的巨大风险。比特币价格波动性极强,任何一次大幅下跌都可能让这些高负债公司陷入危机。2022 年的加密贷款市场崩溃和 FTX 事件仍历历在目。如今,这些企业正重复类似的模式:依赖不断筹资和不断购买来维持估值。一旦资金链断裂,泡沫破裂将不可避免。

 

一些投资人呼吁监管机构介入,以避免市场失控。但更多人仍愿意在风险中追逐短期收益。正如一家对冲基金经理所言:“他们涨得有多快,跌得也会有多快。”

 

比特币金库公司的热潮,既是困境企业的自救尝试,也是全球资本逐利本能的真实写照。在未来,它可能创造新的金融模式,也可能成为另一段泡沫破灭的历史。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