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稳定币和链上支付的快速发展,Circle、Tether、Stripe等支付与加密巨头正纷纷下场自研区块链,试图从传统支付网络和通用公链基础设施,升级为专门面向企业级金融场景的稳定币底层网络。在这一过程中,支付速度、流动性管理、合规性、开发者生态等因素,将成为各方争夺市场的重要筹码。过去依赖以太坊或Tron等通用公链进行结算的模式,正在被专用、可定制化的稳定币链所替代,这标志着稳定币基础设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Circle在近期发布的上市后财报中透露,尽管受到IPO相关非现金费用的拖累,其净亏损达到4.8亿美元,但营收同比增长53%,USDC年度流通量更是激增90%,显示出其在稳定币支付和合规生态建设上的强劲增长。随着美国稳定币法案GENIUS正式落地,整个稳定币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扩张机遇,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传统金融机构进入,使得竞争环境愈加激烈。为此,Circle宣布将推出专为稳定币原生应用打造的开放式Layer1区块链Arc,旨在提供兼顾高效交易、合规审查和开发者友好性的企业级金融基础设施。Circle CEO Jeremy Allaire表示,Arc是构建互联网金融系统全栈平台的关键,将稳定币的价值稳定性与区块链的开放性结合,为企业、开发者和金融机构提供可信、高效的基础设施,推动全球经济迈入可编程货币时代。
Arc被定位为全球金融创新的操作系统,支持跨境支付、链上信贷、资本市场结算等核心应用场景,并为机器、系统及AI代理提供安全、自动化的链上交易能力,涵盖实时资本管理、供应链金融和自动化国库操作等复杂金融场景。Arc的底层共识引擎Malachite由Informal Systems开发,并由4至20个受监管、地理分布的知名机构担任验证者,实现亚秒级交易最终确认,最终确认时间控制在100至350毫秒,极大提升了交易效率,能够满足高价值金融场景的严苛需求。作为一条兼容EVM的区块链,Arc允许开发者快速利用现有工具和生态构建稳定币金融产品。Arc的共识设计类似联盟链架构,节点具有准入门槛、安全可控,这也正符合监管机构对企业级链的要求。
Arc以USDC作为原生Gas代币,并采用类似以太坊EIP-1559的动态费用机制,保证费用低且可预测,解决了企业不愿持有波动性加密资产支付Gas的痛点。同时,Arc计划通过Paymaster支持多种稳定币支付Gas,包括EURC及代币化短期国债基金USYC,为多币种跨境场景提供便利。Arc还内置机构级RFQ外汇报价引擎,实现稳定币之间的即时24/7结算和价格发现,并提供可选隐私保护功能(金额隐藏,地址可见),帮助企业在合规框架下处理敏感数据。此外,Arc深度整合了Circle全线产品,形成稳定币金融枢纽。Arc私有测试网预计在未来几周上线,公开测试网计划于今年秋季启动,主网Beta预计于2026年正式发布。
Circle并非首家尝试自研L1链的稳定币发行方。Tether早在此前就推出了针对稳定币优化的专用区块链Plasma和Stable,旨在通过零费用交易、高吞吐量以及稳定币基础设施的优化,加速USDT在全球支付和清算中的应用。Stable的定位与Circle的Arc类似,都是面向机构、兼容EVM的稳定币L1链,希望在跨境支付、结算和合规场景中替代通用型公链。但两者在费用机制、目标用户、合规性、信息透明度以及技术架构上存在明显差异。Stable使用USDT作为Gas代币,P2P转账零费用,支持美元计价智能合约设计,更适合小额支付和跨境结算。Arc支持USDC及其他稳定币作为Gas,深度整合Circle的外汇服务、CCTP V2跨链协议和Circle Gateway,适合多币种、跨境流动性需求的机构。
在合规与透明度方面,Arc背靠Circle的美国注册和IPO合规背景,USDC储备由现金和美国国债100%支持,并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每月审计,符合多国监管要求,这种高透明、高合规特性成为机构用户的首选,但运营成本较高,利润空间有限。Stable依托Tether庞大市场份额,储备资产收益相对较高但透明度低,高风险偏好用户可接受这种模式,但在严格监管环境下的扩展性受限。项目进度上,Stable已上线测试网并完成28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Arc仍处于测试网前期阶段,但背后有Coinbase、BlackRock等重量级机构支持,信用背书更具保障。
不仅加密原生公司,传统金融科技巨头也加入这场竞争。Stripe被曝正在与Paradigm合作研发专注支付的L1区块链Tempo,兼容以太坊编程语言,定位于高效低摩擦支付结算网络。虽然Tempo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团队仅5人,但Stripe通过收购稳定币基础设施公司Bridge和加密钱包开发商Privy,展示了布局全栈加密支付基础设施的野心。
稳定币专用链的兴起,意味着传统依赖以太坊、Tron等通用公链的支付模式正被逐步替代。随着稳定币进入主流金融市场并承担更大规模的跨境支付与结算职能,更多机构自研L1链将成为趋势。然而,从零构建L1链意味着需要直面技术安全、生态冷启动、经济激励及监管合规等多重挑战,投入巨大且风险集中。相比之下,基于成熟公链的L2解决方案虽然自主性略低,但可继承现有安全性与流动性,快速接入开发者和用户生态,可能成为一些机构更高效、低风险的选择。未来几年,稳定币公链之争不仅是一场技术和资金的比拼,也将决定金融基础设施创新的走向,以及全球企业级支付和结算生态的布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