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从边缘实验逐渐成为机构投资的新兴资产类别,越来越多美国顶尖高校的捐赠基金开始尝试将数字资产纳入投资组合,既用于对冲通胀风险,也期待获得长期增值。高校捐赠基金作为学术机构的重要资金来源,承担着支持教学、科研和校园建设的责任,其投资策略备受关注。本文将系统梳理哈佛大学等多所美国知名高校在加密领域的投资布局,解读其投入规模、披露情况及背后逻辑,探讨高校如何在数字资产浪潮中定位自身。
哈佛大学作为全球捐赠基金管理规模最大的学府,管理资产规模约500亿美元。哈佛管理公司最新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其持有贝莱德iShares比特币信托(IBIT)约190万股,市值约1.16亿美元,成为该基金第五大投资标的。值得注意的是,哈佛早在2018年即已涉足加密货币投资,且从2020年起通过Coinbase等交易平台持续购买数字资产。哈佛在加密资产上的大胆配置,反映出顶尖学府对数字货币未来潜力的积极判断。
布朗大学以其出色的投资回报率著称,2024财年回报率达11.3%。虽然此前对外未有明确披露,但2025年3月其SEC文件揭示持有10.5万股贝莱德IBIT,市值约491.5万美元。布朗大学被认为是继埃默里大学和奥斯汀大学之后,又一公开承认比特币持仓的高校,显示出其稳健且渐进的加密投资态度。
埃默里大学是美国首批公开比特币持仓的高校之一。2024年10月,其向SEC报告持有约270万股Grayscale比特币迷你信托基金(GBTC),当时市值1510万美元,随后因比特币价格上涨,估值已翻倍。埃默里通过投资管理公司EIM进行资金运作,采取ETF等结构化产品以降低直接持币的安全风险,展现出审慎与创新兼顾的投资策略。
新兴的私立高校奥斯汀大学(UATX)在2025年初宣布设立500万美元的比特币投资基金,纳入捐赠基金管理范畴,计划执行至少五年的持有战略。该校高层视比特币为具备长期价值潜力的资产,积极与加密服务机构合作,展现出新兴学府对加密创新的开放态度。
斯坦福大学虽未公开捐赠基金持有数字资产,但其由学生管理的Blyth基金于2024年将约7%的资产配置于比特币,反映出校园内对加密投资的认可与尝试。Blyth基金虽资产规模有限,但给予学生实操投资经验,成为数字资产教育与实践的一个窗口。
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位列美国第二,价值逾300亿美元。尽管对加密投资的具体披露较为有限,媒体报道显示其通过顶级风投基金(如Paradigm、Andreessen Horowitz)间接涉足数字资产领域。耶鲁整体表现出较为谨慎的态度,公开信息有限,侧重于风险控制与战略布局。
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区块链和密码学领域享有盛誉,虽未直接披露持币,但通过参与区块链主题风投及研究项目,早已深度参与加密生态的构建。MIT的投资策略兼顾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其对加密资产的间接布局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
密歇根大学则自2018年起投资加密基金,向Andreessen Horowitz管理的专注加密的基金注资300万美元,并开始在交易所购买比特币。其捐赠基金表现出对新兴数字资产的早期关注,投资规模虽较保守,但体现出战略眼光。
总体来看,美国顶尖高校在加密资产上的布局呈现出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与风格。部分学校如哈佛和埃默里更倾向于通过公开披露的ETF及信托基金形式持有,兼顾透明度和风险控制;新兴高校则展现出更强的进取心和实验精神;传统巨头如耶鲁和MIT则以间接投资及技术研究为主,保持战略耐心。
高校作为知识和创新的前沿阵地,其在数字资产领域的参与不仅推动了加密技术的生态建设,也为广大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随着数字货币逐渐融入主流投资体系,预计未来将有更多高校积极布局这一领域,助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市场参与者而言,关注高校捐赠基金的动向,或将成为洞察加密资产未来趋势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