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 2025 年,加密货币行业的版图正在经历一次深刻变化。《GENIUS 法案》的签署,让稳定币终于拥有了清晰的监管框架,也意味着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之间的制度鸿沟正在被填平。大型银行、上市公司以及跨国集团,纷纷将区块链和加密技术纳入核心业务体系。对许多人来说,“加密赢了”不再是梦想,而是事实。
但这场胜利,也带来了创业与投资方向的微妙转向。早期风险投资市场中,出现了一个显著趋势:以加密技术为核心、面向加密资深用户的“加密原生”项目,正在被更多将加密作为技术组件嵌入更大行业场景的“加密相关”项目所取代。换句话说,我们正从一个以圈内人为主导的行业,进入到一个由跨界创新驱动的时代。
加密原生项目:服务极端高价值用户的游戏
纵观过去十年,加密领域最成功的产品几乎都是加密原生的产物:Uniswap、Aave、Hyperliquid、Ethena 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由深谙链上生态规则的创始团队打造,直接面向最资深、最活跃、最敢于承担风险的加密用户。
这一群体的特点极为鲜明:他们不仅愿意在技术尚不成熟的阶段尝试产品,还会在安全事件、市场剧烈波动中继续活跃。他们构成了行业的实验田,也是创新的第一批拥护者。然而,这个市场的体量远小于传统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所谓“加密推特”上的活跃人群,可能也就是数万人。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加密原生项目希望实现每年上亿美元的经常性收入,就必须依赖极高的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现实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不论是 OpenSea 的前 0.2% 用户贡献了一半交易量,还是 Polymarket 的前 0.06% 用户创造了一半成交额,数据都呈现出典型的幂律分布。
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创始人的首要任务并非持续拉新,而是想方设法留住这些顶级用户——这与传统硅谷的“追求用户规模”逻辑完全不同。留存的难度在于,这些“超级用户”往往是高度理性的“雇佣兵型”玩家,一旦竞争对手提供更优的激励,他们就会迅速转向。Blur 对 OpenSea 的冲击,正是这种用户特性被利用的典型案例。
加密原生项目的竞争门槛很低,几乎没有不可复制的护城河。一切开源,迭代迅速,项目生命周期往往以月为单位计。唯一能抵御这种快速同质化的方法,就是持续进行从 0 到 1 的产品创新。Uniswap 七年依然屹立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最早,而是它不断推出颠覆性的功能:V3 集中流动性、UniswapX、Unichain、V4 hooks——每一步都在重塑行业标准。
加密相关项目:跨界融合带来的广阔市场
如果说加密原生的舞台是少数精英玩家的竞技场,那么加密相关项目则像是一片正被开垦的广袤平原。
过去的区块链跨界尝试,大多因为时机太早而失败。无论是供应链可追溯,还是跨银行支付系统,都未能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当时的大型企业,虽然会在实验室测试区块链技术,但从未愿意投入到生产系统中。那时流行的口号是“区块链,而非比特币”,但它更多停留在概念验证(PoC)阶段。
如今的局面完全不同。稳定币监管清晰化、加密支付合规化,使得大型银行、跨国电商、物流巨头都有动力直接在业务中部署加密方案。从发行业务稳定币,到用去中心化隐私计算处理客户数据,再到利用 DePIN 网络收集实时信息——加密正在成为这些企业的功能模块,而不再是整个业务的全部。
这类项目的商业潜力显著高于加密原生。一个成功的加密相关企业,IPO 估值可能轻松达到百亿美元级别,而加密原生项目通过 TGE(代币生成事件)筹集的规模往往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加密相关项目面对的是更广阔的用户市场——超级用户仍然重要,但他们对项目成败的影响不再像原生项目那样极端。
然而,这种跨界带来了新的挑战:创始团队必须深刻理解加密之外的行业逻辑。例如在金融科技领域,成败的关键在于分发渠道与单用户经济模型(CAC/LTV),而不是代币价格波动。加密支付创业者可能拥有技术优势,但如果无法与传统金融科技巨头的分发能力竞争,最终很可能被市场边缘化。
投资与创业策略的转向
对于加密风投来说,这一趋势的最大影响是:选择创始人和赛道的逻辑必须更新。
在加密原生时代,优秀创始人往往是深谙链上文化的“技术布道者”,他们可能没有光鲜的简历,却能迅速吸引一个活跃的社区。像 Uniswap 的 Hayden 从机械工程师转型为去中心化交易所创始人,或 Aave 的 Stani 在读法律时就发起借贷平台,这些故事在加密原生领域并不罕见。
但在加密相关领域,成功的创始人画像则完全不同——他们更像是精于行业运营的商业型领袖,具备丰富的目标市场资源和分发能力。例如 Nubank 在“金融科技”一词尚未流行时,就抢先占据巴西市场,利用低获客成本和极强的市场契合度打败传统银行。
这种差异意味着,加密风投不能简单将原生领域的成功模式套用到相关领域。尤其要避免“反向选择”——投资那些从原生转向相关领域、但对目标行业缺乏深刻理解的团队,否则容易沦为缺乏行业壁垒的接盘方。
总的来说,2025 年的加密创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竞争,而是一个多维度的战略博弈:
- 加密原生依然是少数高手的竞技场,成败取决于对超级用户的长期吸引力与持续创新能力。
- 加密相关则是更广阔的商业战场,关键在于行业整合能力与分发网络构建。
在这两个路径之间,创业者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与愿景,做出精准的定位与选择。而投资人,也必须学会在不同逻辑下评估机会,不再用单一的加密思维看待整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