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香港正式实施《稳定币发行与储备管理条例》,这是全球金融监管领域针对稳定币最为严格和明确的法规之一。条例规定,只有锚定港元的稳定币才被允许发行,发行机构必须获得监管牌照,且资产储备仅限于本币现金及债券,严格的审计和托管机制被强制落实。此次政策出台,明确了稳定币不再是单纯的市场创新产品,而是国家主权货币的链上延伸工具,标志着稳定币进入了主权治理和货币政策的监管范畴。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也在稳步推进对稳定币的政策研究和探索。稳定币这一曾被视为金融科技边缘创新的话题,已逐渐被纳入国家货币战略框架,成为国家主权数字货币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关注点也由此前的技术实现转向货币发行权、资产锚定及清算体系的制度设计。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针对稳定币监管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制度模型:美国以市场为主导、监管为辅助;欧盟采取高度管控、限制扩张的审慎模式;香港则实行严格牌照制度和场景封闭管理。这三条路径从不同角度回应了稳定币“锚定资产选择”、“发行权归属”及“清算体系整合”的核心问题。
美国自2025年起,伴随着GENIUS法案的通过,确立了“前端开放、后端托底”的稳定币监管框架。美国监管机构并不直接控制稳定币发行,而是设定了必须锚定美元、持有合规资产储备,并接受透明审计的门槛。市场主体如Circle和PayPal得以发币,美元借此以一种“链上清算API”的形式深度渗透Web3生态。这种制度设计既保持了创新活力,也维护了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但潜在风险在于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监管执行的有效性仍有待强化。
欧盟则采取MiCA法规,将稳定币置于极为严格的许可和监管框架下。稳定币若达到一定规模,即被视为“重大通证”,接受欧洲央行及监管机构的直接干预。欧盟对美元锚定稳定币的防范态度鲜明,意在保护欧元区货币主权。这导致欧盟稳定币发行门槛高企,市场活力受限,难以孕育以稳定币为核心的创新商业模式。
香港的政策路径则更为谨慎和封闭。只允许锚定港元的稳定币发行,发行机构必须取得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并限制稳定币仅能在特定本地支付场景中使用,禁止跨境或DeFi交易。此举旨在确保港元主权不受挑战,监管风险可控,同时借助链上技术提升本地支付效率。虽然限制了稳定币的开放性,但也为香港打造了一个受控且合规的数字货币金融基础设施。
展望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路径,国内外的监管态势及政策思路为其提供了参考框架。近日,上海国资委召集政府与企业高层就稳定币和加密资产政策进行研讨,京东、蚂蚁集团等向央行提出发行人民币锚定稳定币的建议,谋求在香港牌照制度下合法运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强调稳定币有望极大缩短跨境支付链条,且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应在技术和监管上有所区分。专家建议推动“境外离岸”与“境内合规”双轨发展,促进人民币稳定币的跨境循环与资本管控。
综合政策趋势,人民币稳定币极有可能采用央行不直接发行、而由国有银行或政策金融机构设立专门主体负责的模式。底层资产可能选择央票、中期借贷便利(MLF)或部分外汇储备等政策性金融工具,资产托管结合链上与银行账户双重机制,确保合规审计和账实匹配。初期试点预计优先在香港开展,通过牌照申请和跨境使用测试稳步推进,随后扩展至跨境电商、港口结算等实际业务场景。人民币稳定币更可能服务于B端企业结算和公链真实资产(RWA)项目,而非面向C端大众支付市场,避免与数字人民币直接竞争。
对于中国Web3创业者而言,人民币稳定币的政策定位意味着它将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存在,不会开放给自由竞争的发行市场。因此,创业者更应把握的是围绕人民币稳定币构建生态和应用的机会,包括但不限于:
- 跨境结算工具的开发,打造高效合规的支付接口和资金流管理系统,尤其面向东南亚、中东和拉美等人民币接受度逐步提升的市场;
- 构建与政策性金融资产挂钩的链上资产接口,提供利率产品拆分、链上债务管理和收益权映射等基础设施服务,满足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
- 深耕本地应用场景,将人民币稳定币作为底层支付和结算手段,支持跨境电商、境外教育、医疗旅游等具体行业落地,成为连接传统行业与Web3的桥梁;
- 发展合规与风险管理工具,开发链上AML/KYC解决方案、资金轨迹自动监测和智能审计系统,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保障业务合规运作。
尽管人民币稳定币尚处于政策探索阶段,但其被纳入国家战略视野已成定局。创业者应把目光放远,将人民币稳定币视为不可避免的制度变量,提前布局围绕其打造合规的技术服务与业务模式。未来谁能率先掌握合规接入、风险控制与应用创新,将有望赢得政策支持、资本青睐和市场先机。
人民币稳定币的到来既是挑战,也是Web3生态升级的机遇窗口。那些善于抓住制度红利,结合本地及跨境实际需求的创业团队,将成为引领中国链上金融新格局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