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资产财库(Digital Asset Treasuries,简称DAT)的迅速发展,比特币(BTC)与以太坊(ETH)成为企业和机构最常见的两大数字资产选择。传统上,BTC因其明确且有限的供应机制,被视为强有力的价值存储工具。比特币的货币政策以其可预测的发行量为核心,这使得BTC的总供应量上限得以保障,为其赋予了稀缺性和抗通胀属性。
然而,近年来以太坊作为数字资产财库的新星开始崭露头角。许多专注于以太坊的DAT认为,ETH由于其底层技术架构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能够为持有者创造更多金融操作的可能性,从而以更快的速度积累价值。这种观点背后的核心在于,ETH不仅可以像BTC一样被直接买入持有,还能通过质押、参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活动等多样化方式生成额外收益,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潜力。
比特币财库通常通过额外融资购买BTC、执行复杂的期权策略,甚至借出BTC以实现增持目标;而ETH财库则在复制这些传统策略的基础上,额外享有以太坊网络质押收益以及DeFi的额外回报。正因如此,ETH的整体回报路径更加多元化。
不过,在此讨论中,我们不可忽视两者背后的根本经济原则差异。以太坊正逐步构建一个或许更有利于代币持有者的经济生态系统。
2025年7月30日,以太坊正式迈入10周年。其初期通胀率显著高于比特币,分别为14.4%与9.3%。然而,经历了两项关键升级后,以太坊的通胀率已下降至低于比特币的水平。
首个重要调整是2021年8月实施的EIP-1559协议,该协议引入基础交易费用燃烧机制(Fee Burn),直接减少了ETH的流通供应。随着网络活动增加,ETH总供应量因此出现下降。
第二项变革是2022年9月的“合并”(The Merge),以太坊由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机制。合并显著降低了网络的能源消耗,同时减少了每日ETH新增发行量,从约13,000枚减少至约1,700枚,因无需再补偿矿工。
这两次升级叠加的效果是,从2023年3月8日起,以太坊的年通胀率持续低于比特币。更令人关注的是,以太坊在2022年10月至2024年4月间总供应量不仅未增加,反而从约1.206亿枚下降至1.201亿枚,年化通胀率为负0.25%。相较同期比特币供应量增加了约1.1%。
不过,ETH的通胀优势可能不会长期维持。2024年4月,比特币如期经历减半,通胀率下降50%。目前,ETH的年通胀率约为0.38%,比特币则为0.84%。预计比特币未来几次减半后,其通胀率将接近零,而以太坊的通胀率因其网络参数调整不确定,可能维持正负波动。即便ETH保持当前轨迹,比特币的通胀率预计要到2028年才会低于ETH。
此外,比特币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预算挑战。其网络通过通胀激励矿工维持安全性。2023年,矿工从交易费用中获得约2.78亿美元收入,但更多依赖146.4亿美元的通胀奖励。随着减半,若比特币价格无法有效提升,矿工收入将大幅缩水,安全预算将受到严重冲击。为此,比特币可能需寻求新的经济模型,如提高交易费用或调整货币政策。
其中一种潜在方案是通过硬分叉引入通胀,这虽能缓解安全预算压力,却会引发社区争议,削弱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稀缺特质,也将使持币者承担隐性“矿工税”。此举或削弱比特币核心拥护者对经济政策的信任。
相比之下,以太坊的权益证明机制中,代币持有者拥有更直接的治理权,验证者的权益决定了网络分叉方向,从而减少了矿工与持币者间的利益冲突。以太坊的经济政策更为灵活且适应性强,但这也是其被批评为不够稳健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看,虽然BTC和ETH各有固有的经济权衡,ETH的设计更倾向于赋予代币持有者最终决策权,这意味着ETH持有者能更直接地影响网络走向及价值实现。相比之下,BTC虽被视为价值储藏,但其治理和安全机制更依赖矿工群体,持币者对网络未来方向的影响相对有限。
综合VanEck的分析,以太坊凭借其多元的价值生成路径、灵活的经济机制以及对代币持有者更友好的治理结构,有望成为比比特币更优质的数字资产。尽管两者在数字资产领域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ETH或将凭借其不断进化的生态优势,在未来的数字资产财库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