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被誉为“数字黄金”,其稀缺性是支撑价值的重要基石。然而,在这层光环背后,却隐藏着大量永远无法恢复的财富,成为区块链世界最沉痛的注脚之一。
2017年寒冬时节,英国程序员詹姆斯·豪厄尔斯(James Howells)跪在纽波特市的垃圾填埋场边缘,苦苦恳求市政府允许他挖掘一块被误扔的硬盘。那块硬盘中存放着当时约7500枚比特币的私钥,按照当时比特币约1.9万美元的价格计算,价值约1.4亿美元。市政府最终以担忧环境破坏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
时光飞逝,如今比特币价格已突破10万美元大关,硬盘中这笔资产的价值暴涨至8.5亿美元,但它仍静静地埋藏在数十万吨的垃圾之下。豪厄尔斯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数字货币世界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沉没财富”:
- 美国一名程序员忘记了价值约2亿美元比特币的密码,且仅剩两次尝试机会;
- 早期矿工因硬盘损坏失去了2009年挖出的5000枚比特币;
- 著名的Mt.Gox交易所失窃的85万枚比特币中,至今仍有65万枚下落不明。
2025年初夏,一个沉睡了15年的比特币钱包突然活跃,转移了价值约5000万美元的比特币,这一罕见现象在区块链社区引发震动。但这类“复活”事件极其罕见。根据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的报告,绝大多数长期休眠的钱包意味着私钥永久丢失,这些比特币宛如永远打不开的数字宝箱。
截至2025年8月,全球2100万枚比特币中到底有多少永远失踪了?现有研究数据显示:
- Chainalysis估计287万至379万枚比特币被永久丢失,占已挖出比特币的17%至23%;
- 另一项链上分析将丢失量划分为三类,包括中本聪持币约110万枚、超过7年未动的地址持币180万至240万枚,以及误发至黑洞地址的约10万枚;
- Cane Island报告更悲观,预测丢失总量可能超过600万枚,占比30%以上,且数量还在持续增长。
目前,比特币总供应量2100万枚中,已挖出约1988万枚,未挖出的剩余约112万枚。而永远丢失的比特币让实际可流通数量缩减至1600万至1700万枚左右。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量的比特币“消失”?
根本原因在于比特币系统的去中心化设计:访问资产的唯一钥匙是私钥,一旦私钥丢失,资产就永远无法找回。这与传统金融账户可通过身份验证恢复密码截然不同。
早期采用者是最大受害者。2009年至2013年,比特币价格极低,用户缺乏安全意识,常将私钥保存在不安全的文本文件或邮箱里。硬件设备报废、遗失甚至随意丢弃导致大量比特币永久失联。豪厄尔斯丢失的硬盘便是典型例子。
如今,尽管钱包技术大幅进步,但私钥丢失依然常见,主要表现为硬件钱包损坏且无备份、误转账到错误链上地址,以及缺乏有效继承规划导致持有者去世后私钥无人知晓。
沉睡的巨鲸钱包尤为引人关注。约有175万个比特币地址超过十年未活跃,持有总计179万枚比特币,价值超过1200亿美元。这些大多数是早期用户遗忘的钱包,也包括匿名创始人中本聪持有的约110万枚币。这部分财富自2010年以来几乎未曾移动,极可能永远丧失或被故意封存。
2024年5月,比特币迎来了第四次区块奖励减半,区块奖励从6.25枚减至3.125枚,年通胀率降至0.85%,使比特币进入更加稀缺的新时代。每日新增比特币仅450枚,稀缺程度堪比黄金。
虽然减半降低了新增比特币供应,但丢失率依然存在,主要由人类错误和代际传承缺失导致。历史数据显示,每次减半周期都伴随显著价格上涨,稀缺性是其价值的重要支撑。
丢失的比特币从本质上相当于“永久销毁”,不可逆转地减少了市场供应,推高了剩余比特币的稀缺价值。市场因此面临更低的抛压和更稳定的供应动态,投资者对可得比特币赋予更高的内在价值,形成了数字黄金的终极逻辑。
此外,比特币生态创新亦在重塑稀缺性特征。2023年诞生的BRC-20代币标准,基于序数理论在每个“聪”上刻录数据,拓展了比特币的应用边界,但也带来交易费用上涨和链上空间竞争加剧的问题。Layer 2技术如闪电网络和Stacks的兴起,也使比特币主链空间更加珍贵。
截至2025年中期,超过75%的比特币由长期持有者控制,机构投资者通过比特币现货ETF持有超过136万枚比特币,进一步收紧流通供应。沉睡和丢失的比特币虽对原持有者是损失,却无意间强化了比特币的稀缺性和价值。
未来,随着比特币向2140年全部挖完迈进,丢失的比特币将成为区块链上永恒的数字纪念碑,提醒世人技术革新与人类疏忽并存的复杂现实。它们告诫我们,数字资产时代,安全不仅是选择,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