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加密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内部腐败和违法行为也逐渐被监管层和市场关注。尤其是币安、欧意等大型机构针对内部腐败的严厉打击表明,未来对加密行业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只会持续加码。针对“加密从业者是否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这一热点问题,本文将从法律角度进行全面拆解,为行业内员工、管理层乃至法律从业者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推动Web3生态的健康发展。
首先,从我国《刑法》对职务侵占罪的规定来看,构成该罪名的关键要素相对明确。职务侵占罪要求犯罪主体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且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且涉案数额达到一定标准。根据刑法,数额较大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者三年至十年,特别巨大者甚至可判无期徒刑。司法解释中立案标准仅为3万元人民币,门槛并不高。
加密行业的特殊法律环境使得职务侵占问题更加复杂。自2017年9月4日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来,内地几乎所有代币发行融资活动被叫停,虚拟货币交易所在大陆合规运营几乎无门,纷纷迁往海外。2021年9月24日的进一步禁令明确禁止境内一切虚拟货币相关经营活动,使得大多数虚拟货币交易所成为境外非法金融机构。
然而,尽管官方定性为非法,诸多海外虚拟货币交易所在境内依然拥有大量用户和运营团队,且司法机关甚至与这些机构在证据交换等方面保持一定合作。这种政策与实际操作间的矛盾,在加密行业属罕见现象,也为法律适用带来挑战。
那么,在此背景下,币圈员工能否成为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从法律角度看,职务侵占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这就涉及虚拟货币交易所及其境内分支的法律身份认定。北京高级人民法院曾明确表示,无论虚拟货币项目是否合法,其员工涉嫌职务侵占行为均应依法评价,风险自担不能成为免责理由。
实际操作中,判断员工身份并不简单。许多加密机构采用劳务派遣、中介合同,甚至直接用数字货币支付工资,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这使得证明“职务关系”变得复杂,法律实践中对受害单位身份的认定常常成为争议焦点。
此外,涉案财物性质也影响罪名成立。主流虚拟货币如USDT、ETH、BTC等已被司法认可为具有财产属性,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这些资产一般不难认定犯罪。但若涉及自发行代币、未上市或未来预期利益的侵占,则存在巨大法律争议,成为Web3领域律师重点辩护与控诉的热点。
除了职务侵占,部分加密从业者可能触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最高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涉案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在引入合作项目中非法收受虚拟货币奖励,并侵占公司资产,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体现了司法机关对加密领域职务犯罪的严肃态度。
纵观近年来币安等大所的严查行动及相关内部腐败曝光事件,加密行业内存在内幕交易、与做市商及项目方勾结等乱象,这些违法行为因缺乏强监管,违法成本偏低,查处难度大。但随着监管和司法力度加大,相关违法风险和处罚将逐步趋严。
综上所述,加密行业从业者应高度警惕职务侵占及相关职务犯罪风险,切实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内部管理。律师团队也应结合行业特点,深入研判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保障合法权益,共同推动Web3生态的良性发展与合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