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备受关注的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标志着香港正式建立了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迈出了加密货币合规监管的重要一步。然而,这一天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稳定币概念股出现集体回调,股价普遍下跌,令许多投资者感到困惑。本文将深入剖析此次市场波动的原因,梳理监管最新动态,并展望稳定币监管与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
稳定币概念股为何遭遇大幅回调
根据Wind(万得)数据,8月1日当天,A股和港股相关稳定币概念股普遍承压,跌幅显著。港股方面,耀才证券金融跌近20%,云锋金融下跌逾15%,欧科云链、连连数字、国泰君安国际及OSL集团跌幅均超过10%;A股的四方精创也跌逾5%。这与此前2025年5月21日《稳定币条例草案》通过时股价的上涨形成鲜明对比。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股价回落的主因在于监管节奏和标准未达到市场预期。江苏省金科数字与科技金融研究院院长邹传伟表示,监管门槛更严格、发牌时间推迟、牌照数量有限,使得投资者预期落空,导致股价回调。
同时,香港金管局在条例生效当天未发布相关配套公告,且此前公布的发牌制度文件中明确,首批牌照预计将在2026年初发放,且数量极为有限,仅个位数。监管部门强调实名制身份核查和反洗钱严格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合规门槛。
监管趋严与发牌进度缓慢的背景分析
稳定币作为链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桥梁,因其与法定货币挂钩,具备价值稳定和高效率等优势,近年来被视为未来跨境支付、贸易结算等领域的重要工具。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积极推进稳定币合规化管理以抢占数字金融制高点。
然而,稳定币的特殊性质也带来监管挑战,尤其是防范洗钱、资金恐怖融资等风险。香港金管局明确表示,持牌稳定币发行人需落实严格的客户身份验证、交易监控和风险评估措施。
此外,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25年6月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对稳定币的完整性和抗风险能力提出警示,强调稳定币在防范非法用途方面仍存在不足。这也促使香港金管局采取审慎稳健的监管策略,避免因监管过松引发市场乱象。
因此,虽然市场原本期待发牌速度较快、数量较多,但监管层坚持先严后松的原则,保证首批发牌机构具备成熟的技术实力、完善的风险控制和合规能力。
资本市场的过度预期与理性回归
自5月条例草案通过以来,稳定币相关概念股持续升温。许多与稳定币业务并无直接关联的公司,仅因宣称进军该领域,股价便大幅上涨,交易量激增。部分热门股如多点数智、恒生电子甚至出现涨停或暴涨,市场氛围一度极度火爆。
然而,随着监管节奏的明朗化,市场逐渐认识到:
- 牌照发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审核大量申请材料
- 牌照数量极为有限,不是所有热门机构都能入围
- 早期持牌机构业务规模及盈利能力尚存不确定性
因此,资本市场开始出现情绪回落,股价调整在所难免。
业内专家余伟文强调,稳妥与可持续的发展比短期扩张更重要。监管先严后松,有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生态,防止泡沫化风险。
未来牌照竞争格局及重点关注机构
尽管首批牌照发放预计延后至2026年初,市场对持牌机构的关注度依然高涨。机构申请牌照需具备:
- 真实可行的稳定币应用场景
- 完备的技术和财务实力
- 充分的风险管理与反洗钱合规措施
据公开资料,支付机构、互联网巨头、商业银行等均有意参与牌照争夺。其中,京东集团、蚂蚁集团、渣打银行、圆币科技、中银香港等被普遍看好成为首批持牌者。
这些机构不仅具备深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还已在跨境支付、零售支付、资产管理等领域布局稳定币应用,符合监管重点支持方向。
京东稳定币项目已进入监管沙盒测试第二阶段,蚂蚁集团计划在港申请多块牌照,力争提升市场竞争力。渣打银行与中银香港作为香港发钞行,也被视为重要竞争者。
香港稳定币发展展望与市场策略建议
随着《稳定币条例》的正式实施,香港稳步推进数字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和规范化进程,预计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合规体系。尽管短期内发牌节奏放缓,但这为稳定币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应理性看待当前的调整,重点关注:
- 具备真实业务场景和技术储备的持牌申请机构
- 监管对反洗钱和客户身份核查的严格执行情况
- 未来稳定币在跨境贸易结算、数字支付等实际应用落地进展
随着市场逐步消化政策预期,稳定币概念股有望迎来更理性的估值回归。长期来看,合规化进程将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吸引更多优质机构参与,促进香港乃至全球数字资产生态的成熟。
结语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生效,是数字资产迈向规范监管的重要里程碑。虽然短期资本市场因监管进度和标准落差出现震荡,但这恰恰体现了市场对稳定币前景的高度期待与监管政策的审慎态度。
投资者需摒弃盲目跟风,聚焦基本面与政策动态,理性判断稳定币行业的发展节奏。只有理解合规与创新并重,方能在未来数字金融的浪潮中把握真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