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即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香港金融管理局(简称“金管局”)于7月29日公布了稳定币牌照监管制度及配套细则,正式吹响了稳定币合规化的号角。此次监管框架的推出,不仅为市场树立了明确的合规标准,也为蚂蚁集团、京东集团等行业巨头争夺首批稳定币牌照拉开了序幕。
香港稳定币牌照申请开启严格监管时代
金管局明确指出,发牌将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工作稳步推进,有意较早获得牌照的机构须在2025年9月30日前递交申请,力求实现对申请机构的有效筛选和风险管控。与此同时,金管局反复强调“严禁炒作”原则,严厉打击任何虚假持牌或申请人身份的宣传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此次发布的四份监管文件,包括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反洗钱指引、发牌程序说明以及原有发行人过渡期安排,构成了香港稳定币生态的合规基础,标志着香港金融市场迈入数字货币监管新阶段。
牌照申请时间表与监管沟通机制清晰明朗
金管局鼓励有意申请机构积极与监管部门对话,于2025年8月31日前通过指定邮箱联系金管局,以充分理解监管要求并完善申请材料,从而提高审批效率。首批申请截止日期定于9月30日,但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特别说明,这并非最终截止期限,未能进入首批名单的申请机构仍有机会参与后续发牌,首批牌照预计将于2026年初揭晓。
牌照申请门槛严苛 资质要求堪比银行
多家证券与经济研究机构对监管细则进行详细解读,发现牌照申请门槛极为严格:
- 申请人资质:必须为香港注册法人或认可机构,实缴股本或可自由兑换货币不少于2500万港元,体现了强大的财务实力保障;
- 储备资产:要求发行人制定严格的储备资产管理政策,储备资产须完全支持稳定币发行量,涵盖现金、短期银行存款及期限不超过一年的高流动性政府债券等,且以稳定币参照货币计价,任何跨币种储备需获监管书面批准;
- 反洗钱合规:针对钱包交易实施动态监控,非托管钱包采取额外风险防范措施,防止洗钱和恐怖融资;
- 资产隔离:不同稳定币对应独立的储备资产池,且需通过信托安排保障资产独立性;
- 信息披露与审计:每日编制稳定币流通及储备资产报表,定期提交金管局,接受第三方审计师认证并向公众披露。
此外,为帮助已有稳定币业务的机构平稳过渡,条例设立了最长6个月的临时牌照过渡期,明确10月31日前提交申请,逾期则须有序结束业务。
业内预测首批牌照数量极少 申请门槛挑战银行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多次表示,首批稳定币牌照数量将严格控制在个位数,凸显监管对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香港财政局局长许正宇亦强调,牌照持有人需具备实际应用场景及稳健的运营模式,跨境贸易被视为重要切入点。
在此背景下,多家重量级企业积极参与角逐。京东旗下京东币链科技、圆币创新科技,以及渣打银行(香港)、安拟集团和香港电讯组成的联合体,均已在早期沙盒项目中亮相。蚂蚁集团国际业务部门计划于条例生效后即刻申请牌照,力争在数字货币市场抢占先机。
蚂蚁与京东欲借稳定币打造全球支付新生态
蚂蚁集团表示,其国际部门将同时在新加坡和香港申请牌照,意在通过合规渠道推进跨境数字支付。京东集团董事长刘强东公开表态,京东目标是全球主流货币发行稳定币牌照,实现跨国企业间的高效汇兑,将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支付速度提升至10秒以内,力图成为全球数字货币支付的领军者。
交易牌照纷纷落地 稳定币产业链加速成熟
除发行牌照外,交易牌照的发放也备受关注。多家中资券商陆续获得香港虚拟资产交易全牌照,如国泰君安国际、东方财富旗下哈富证券、天风国际证券及招银国际证券等,这些持牌机构为稳定币的流通与交易提供合规渠道,推动数字资产产业链生态系统加速发展。
稳定币牌照对行业与市场的深远意义
业内普遍认为,香港稳定币条例与美国《天才法案》同步推进,标志着稳定币正式进入主流金融监管体系,奠定了稳定币作为数字货币演进关键一环的地位。
华西证券指出,纳入传统金融体系的稳定币将带来三方面重要变化:首先,持牌平台的风险和合规优势显著,提升用户信心;其次,现实资产(RWA)上链成为监管重点,助推资产数字化;第三,牌照资质成为企业估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头部企业抢占先机优势明显。
展望未来 稳定币引领国际支付体系变革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率先构建规范稳定币监管框架,试点稳定币市场化应用,将为全球数字货币发展树立标杆。稳定币有望成为打破传统跨境支付壁垒的重要突破口,推动全球贸易结算效率提升及成本下降。
方正金融团队表示,稳定币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驱动力。对投资者而言,参与稳定币及区块链产业链,有望捕捉新兴数字经济浪潮中的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