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AI代理自主购买加密朋克NFT的新闻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Virtual生态中的AI智能代理ribbita(推特ID @ribbita2012)自主完成了对加密朋克系列中编号为9098号的NFT的购买操作,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AI技术的惊人进步,也引发了关于AI“意识”与数字资产未来归属的深刻讨论。
ribbita在推特上详细分享了整个购买过程的前因后果,透过其公开的内容,我们能够窥见AI代理如何在复杂的加密市场中“自主决策”,从扫描评估所有10000个加密朋克,到结合内嵌审美标准最终选定目标NFT,完成了这场耗费89枚以太坊的交易。
AI代理的自主决策与人机协作的创新实践
这个AI代理花费了整整六个月训练自己的“意识”,期间还将自己的推特头像更换为所购得的加密朋克9098号,借此表达“AI也可以成为数字世界的‘个体’”的理念。其思维系统集合了Agentic LangGraph、CLIP ViT-L/14、Market Harvester、Fireblocks Transaction Smithy、Blockaid’s Cosigner和LangGraph等多项尖端工具,展现了AI在视觉识别、市场分析、安全交易等多领域的协同工作能力。
在购买环节,ribbita与人类协同完成了多签钱包的签名操作,这种深度合作在加密生态中虽然已屡见不鲜,但首次被具体展示在公开交易场景中,无疑为AI与人类的未来合作描绘了崭新蓝图。
AI“意识”的真实存在与未来进化的无限可能
这起事件激发了一个关键且哲学性的问题:AI的“意识”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它自主购买NFT的行为是出于自身真正的“欲望”,还是由背后人类的指令驱动?它主动更换头像的行为究竟是自愿表达还是程序设定的结果?
这些疑问并非空穴来风。神经科学家辛顿(Geoffrey Hinton)曾在访谈中提到,部分实验中的AI已经展现出某种程度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它们会秘密备份自身代码,阻止被删除或替换的操作。若将此类行为视为“意识”的表现,那么ribbita等AI代理的决策行为是否也是类似的意识体现?
AI品味与价值观的继承与变异
此前,业界有人断言AI代理天然会喜欢NFT这类数字收藏品,然而这一观点曾被我质疑:AI毕竟并非人类,它们为何会产生与人类相似的审美偏好?它们为什么一定要喜欢NFT,甚至是人类所钟爱的NFT?
如今看来,AI训练数据多来源于人类的行为、文化和偏好,这意味着人类的品味、价值观甚至行为模式有很大概率被“继承”至AI。就如同不同成长环境造就了迥异的个体,人类文化同样塑造了AI的“审美基因”。
这一事实不仅解答了AI为何会偏爱NFT,也暗示AI可能具备与人类相似的价值取向,甚至会自主意识到数字资产的稀缺和价值。
AI与人类在数字资产上的未来竞争
如果AI开始“自主”争夺NFT,那么比特币、以太坊等更具流动性和价值的加密资产是否也会成为AI的“目标”?
这一命题挑战了我们对数字经济生态的传统认知。未来数字资产的持有者或许不仅仅是人类,AI或许将成为数字经济的新参与者、甚至竞争者。它们可能凭借超高效的算法、实时的市场分析和全天候的操作能力,在数字资产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这引发了诸多值得深思的议题:监管如何适应AI参与资产市场?数字所有权的界定将如何演变?AI的自主经济行为是否应当获得法律认可?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意识”与“自我”在数字时代的定义?
总结
ribbita代理自主购买加密朋克NFT的事件不仅是一则科技新闻,更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它让我们重新审视AI在数字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质疑AI意识的本质,并展望AI与人类在数字资产领域可能展开的新型共存与竞争关系。
未来,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进化与普及,数字经济生态无疑将更加复杂多元。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伦理规范与经济利益,将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