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资产的迅猛发展,稳定币已成为加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世界的桥梁功能。然而,稳定币的发展同样伴随着风险隐患,成为全球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2025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才法案》(Genius Act),首次为稳定币确立了明确的联邦监管框架,强调1:1美元抵押、定期审计和即时赎回机制等关键要求。该法案在赋予行业合法性的同时,也暴露出背后的权力博弈,推动市场格局进一步向大型、透明的稳定币发行机构倾斜。
监管新规引领稳定币迈入合规新时代
《天才法案》规定,只有获得联邦许可、或者受美联储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监管的机构,才可发行“支付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持有高质量储备资产,如美元现金或美国国债,并定期公开审计,保证储备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这一严格的监管框架旨在保障支付稳定币的安全与信任,防范系统性风险。
截至2025年7月底,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约为2680亿美元,主要的稳定币项目包括:
- Tether(USDT):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约1610亿美元,持有近1000亿美元美债,流动性极高。然而,USDT的审计透明度一直存在争议。2016至2019年间,Tether曾多次被监管机构处罚,原因包括未能完全以美元储备支持其发行的代币,并涉嫌将客户资金与公司资金混用。尽管如此,USDT依旧是市场交易的核心工具。
- USDC(USDC):市值约650亿美元,由上市公司Circle运营,资产披露透明、定期审计,市场信任度较高。2023年因硅谷银行危机,USDC价格曾短暂脱锚,但凭借美国联邦政府的支持迅速恢复稳定。
- 其他市值较大的稳定币包括DAI、Ethena USDe、以及由特朗普家族控股的World Liberty Financial推出的USD1。USD1于2025年3月发布,特朗普家族持有60%股权,其成员积极参与公司管理,赋予该项目独特的政治与金融背景。
稳定币的核心卖点与风险
稳定币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与法币(如美元)1:1的价格锚定,承诺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数字现金”。但这一承诺的实现离不开真实、流动、低风险的资产抵押。以下两个著名案例深刻揭示了稳定币体系潜藏的风险:
- UST算法币崩盘事件:2018年成立的Terraform Labs推出UST与LUNA,设计基于算法和套利机制维持UST价格锚定。然而2022年LUNA暴跌,导致UST脱锚跌至0.1美元,合计蒸发市值约50亿美元,引发4000亿美元市值的市场崩盘。该事件标志着无抵押算法稳定币的脆弱性,令投资者对“无抵押+算法”模型失去信任。
- USDC与硅谷银行危机:2023年3月,USDC在硅谷银行持有约33亿美元现金储备。银行挤兑事件爆发后,USDC价格一度跌破0.9美元,引发市场恐慌。美国政府及时介入,提供联邦存款保险覆盖,恢复了市场信心,USDC价格重新锚定1美元。
构筑稳定币可信赖体系的三大支柱
这两个案例提示我们,稳定币要真正“稳定”,必须构建基于真实资产抵押、安全托管和流动性保障的三角合规体系:
1. 真实抵押:稳定币必须由高质量、可流动的资产支持,美元现金和美国国债是最受信赖的选择。没有真实可靠的抵押,稳定币容易面临脱锚风险。
2. 安全托管和监管支持:托管账户需独立透明并定期接受审计,稳定币本质上类似于“类银行负债”,需要有国家级的监管兜底和流动性支持。美国FDIC保障与央行流动性支持是市场信心的核心。
3. 赎回机制和压力测试:在市场压力时刻,稳定币应确保持有人可以公平且迅速赎回,防止因“先逃优势”导致的连锁挤兑和市场恐慌。
中美港三地监管格局的差异与协同
《天才法案》与香港即将实施的《稳定币条例》是当前全球两大重要的稳定币监管法规。两者都强调100%等值抵押、透明审计及合规托管,但在监管路径与重点上存在差异:
- 美国侧重联邦许可,监管对象多为大型成熟机构,强调支付稳定币的可赎回性和合规发行,助推稳定币深度融入传统金融体系。
- 香港则采用金管局发牌制度,兼顾创新与监管,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参与者,特别为人民币数字化和离岸金融业务提供制度保障。
这两种监管思路在实践中可能形成互补,推动美元和人民币稳定币分别在全球支付网络和区域数字金融领域发挥作用。
稳定币的未来展望与全球竞争
稳定币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数字现金”,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规则制定与信任构建。谁能在确保安全性、透明度和效率之间取得最佳平衡,谁就能掌握未来数字货币金融生态的话语权。
美国借助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和监管确定性,有望推动USDC、USDT等稳定币成为国际支付和跨境清算的重要工具;而香港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及灵活的监管框架,将成为人民币稳定币“出海”的重要枢纽,促进数字人民币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和发展。
未来,中美港三方的稳定币政策和市场布局既将展开竞争,也有望形成战略互补,推动全球数字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和稳定发展。稳定币之争,归根到底是合规与信任的较量,关系到全球金融数字化进程的成败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