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5年再度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焦点。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其中不乏12位图灵奖和诺贝尔奖得主,以及80余位中外院士和多家国际顶尖实验室代表,体现了大会的国际权威性和专业水准。
大会开幕当天,202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誉为人工智能界“宗师”的杰弗里·辛顿发表了重要演讲。他再次强调了人工智能无序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呼吁全球建立健全的AI安全体系,防止技术失控。他的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与此同时,国内快速崛起的AI初创企业MiniMax创始人兼CEO闫俊杰分享了对于AI未来的乐观展望。他指出,随着算力成本的降低,AI技术将变得更加普惠,助力更多行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此外,国内机器人领域的明星企业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带来了自家旗舰机器人产品“灵犀 X2”,现场进行了一段人机相声表演,生动展现了未来机器人和人类建立深度伙伴关系的美好愿景。
AI如狮子亦如婴儿,人类必须学会“看管”与引导
尽管硅谷已成为全球AI技术创新的中心,杰弗里·辛顿仍坚守“AI威胁论”的立场,提醒业界不能对AI潜在风险掉以轻心。
他回顾了过去30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当下大语言模型对语言的理解已接近人类水平。辛顿甚至提出一个惊人的假设:人类的大脑本质上或许也类似于一种“大语言模型”,同样会出现“幻觉”现象——这与当前社交媒体上的“人机对话”趣梗不谋而合。
不过,辛顿强调,AI的“硅基大脑”具备人脑无法比拟的复制与快速传输优势,这意味着超级智能AI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些智能体一旦具备“生存”和“控制”的意识,如何确保它们不会反噬人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终极难题。
他形象地比喻当前AI如同“三岁小孩”或“小狮子”,现在还容易被人类控制,但未来是否依然如此无法确定。养狮子只有两条路:一是训练它成为伙伴,二是消灭它。
辛顿指出,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真正停止AI技术的进步,因而迫切需要建立国际性的AI安全监管机制,通过“训练”让AI走上正道,防止成为“终极反派”。
美国释放AI发展红利同时强化全球竞争布局
虽然辛顿的警示极具启发性,但在硅谷及美国本土,监管态度正呈现“松绑”趋势。AI产业巨头如OpenAI和Anthropic的估值已达数千亿美元,风投持续大举下注。
2025年7月2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布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明确提出:
- 大幅增加联邦政府对AI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长期投资,特别是安全可信AI领域
- 推动政府海量数据资源向研究人员开放,为AI训练提供优质“燃料”
- 制定统一技术标准,保障AI系统安全、可靠与公平
- 改革教育体系,培养适应AI经济的人才储备
- 加强国际合作,建立AI联盟共同制定规范,抵制威权主义滥用AI
- 保护关键AI技术和核心硬件,防止流向战略竞争对手
这反映了美国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也利用地缘政治战略遏制竞争,力图将AI发展掌控在自身手中。
机器人步入“体验时代” 人机协作成为新热点
本届WAIC最吸睛的莫过于人形机器人展区。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彭志辉现场用“人机相声”展现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强调“共识”是人机合作的基石。为此,智元推出了“灵渠 OS”开源计划,致力于推动机器人具身智能与生态融合。
与传统依赖静态数据训练不同,图灵奖得主、美国阿尔伯塔大学教授理查德·萨顿指出,AI训练数据已接近枯竭,AI迎来“体验时代”。未来,AI将像人类婴儿一样,通过感知和互动主动学习,获得理解和能力提升。
这种转变也促使业界领军人物如李飞飞关注“物理AI”,主张AI必须从三维角度理解现实世界,才能真正应用于复杂多变的物理环境。
总结
WAIC 2025呈现的,是AI技术蓬勃发展与深刻变革的缩影。如何在保持AI持续成长的同时,防止其变成“终极反派”,成为人类未来面临的重大课题。全球科技界、监管机构与产业界亟需协同合作,建立完善的安全网络,推动AI健康发展。
未来AI将不再是单纯的算法和代码,而是与人类生活、工作深度融合的智能伙伴。随着“体验时代”的到来,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将在物理世界中展开更广泛的应用,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这场浪潮,将决定我们能否走出一条与AI和谐共生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