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资产的迅猛发展,稳定币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世界的重要桥梁。然而,一起涉及65亿元人民币的稳定币跨境换汇大案,在上海浦东新区被揭露,暴露出我国在虚拟货币监管上的深层难题。尽管监管部门不断加码严打,非法活动却依然屡禁不止,这背后的制度缺失与监管盲区,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稳定币为何突然成为焦点?
稳定币,作为锚定法币价值的数字资产,最初只在加密货币圈内部流通,但近期逐渐“破圈”,引起监管层和大众广泛关注。2025年7月,上海国资委举行专题学习会,聚焦稳定币与加密货币的发展趋势,凸显出政策层面对这一新兴领域的高度重视。
同月,上海浦东法院公布一起涉及65亿元的跨境非法换汇案件,犯罪团伙利用稳定币技术为不特定客户提供跨境资金转移服务,显示出稳定币被犯罪集团大规模利用的严峻形势。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中心如美国和香港也纷纷出台稳定币监管法规,美国总统于7月18日签署了首个数字稳定币监管框架《天才法案》,而香港也将于8月1日施行专门针对稳定币的监管条例,标志着全球稳定币监管进入制度化阶段。
这些国内外事件形成鲜明对比:国际上推动合规金融创新,而国内部分执法机关依然将稳定币视为非法金融活动。这种监管理念和节奏上的错位,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稳定币的角色与定位。
稳定币为何成为地下钱庄的“最爱”?
地下钱庄钟情于稳定币,主要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换汇的多重限制:
- 额度限制突破:我国个人年度购汇额度为5万美元,但利用稳定币,犯罪分子可通过链上转账轻松绕开这一限制,实现百万美元级别资金转移。
- 资金池压力降低:传统换汇需要境内外双边备付,资金成本和风险高。稳定币则可在境内收集人民币,境外交易所即时完成兑换,极大降低操作门槛和资金占用。
- 到账速度提升:传统银行跨境电汇需数个工作日,而链上转账通常只需10分钟到1小时,支持全天候无休操作,极大提高资金流动性。
- 身份隐蔽性强:借助链上混淆工具和脱敏钱包,犯罪资金的轨迹被多重遮蔽,传统监管难以有效追踪。
- 监管套利空间大:不同司法辖区对数字资产监管不一,犯罪分子能利用宽松地区完成资金落地,实现跨境逃避监管。
综上,稳定币的技术特性大幅放大了黑灰产业的效率和隐蔽性,使其成为跨境非法资金流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
国家为何持续高压打击?
我国高压打击虚拟货币相关犯罪,基于两大核心考量:
1. 虚拟货币的匿名性与跨境流动性导致其容易被用于洗钱和非法转移资金,2024年生效的司法解释已将“虚拟资产洗钱”明确定义为刑事犯罪。
2. 严格外汇管制背景下,虚拟货币成为绕开监管、非法换汇的工具,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影响宏观经济安全,包括外汇统计失真、政策调控失灵及税收流失等。
自2017年以来,一系列政策(“九四公告”、“断卡行动”、“924通知”等)不断加强打击力度,尽管如此,稳定币在灰色产业中的使用却愈发活跃,催生了大量“U商”中介群体,他们虽不直接参与犯罪源头,但因撮合交易和赚取差价而卷入刑事责任,成为执法高风险群体。
打击能否彻底根除问题?
政策层面持续强化打击,但现实呈现“越打越大”的困局:
- 被抓者多为“边缘人物”,真正操盘者往往逃避追责甚至已出境。
- 大量涉案资产藏于境外交易平台和公司账户,跨境执法难度大,实际追回金额远低于涉案规模。
- 执法多为碎片化打击,执法人员陷入“打地鼠”困境,难以形成系统治理。
典型案件频发,从上海的65亿案件到湖北4000亿涉案流水案,均表明单纯依靠刑法高压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我国稳定币生态的失落与数字人民币的挑战
曾经,中国是全球稳定币生态的重要发源地,币安、火币等龙头平台创始人均为华人,市场活跃。然而连续的政策收紧迫使众多项目和平台出海,国内市场萎缩,只留下底层操作人员。
为弥补政策空白,央行自2016年启动数字人民币研发,旨在实现跨境结算替代美元稳定币、遏制非法换汇、提供官方合规数字现金工具等多重目标。但数字人民币尚未形成广泛生态,市场接受度低,强制推广难奏效。
此外,2024年央行数字货币前负责人姚前被曝涉权钱交易,暴露监管内部腐败,进一步打击了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公信力。
稳定币的优势与合理使用场景
稳定币本质上是法币的区块链数字映射,具备高效、可编程、去中心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
- 跨境贸易结算,实现秒级支付和低手续费;
- 自由贸易区、保税仓支付系统的自动分账;
- 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贴现与多级转付;
- 碳交易与数字资产市场中的链上信用资产流通;
- 跨境工资、留学缴费、离岸理财等支付场景的无缝中介。
全球多地探索合规沙盒,试图既利用其便利性又防控风险,显示出稳定币并非纯粹风险,而是金融创新的有力工具。
监管缺位才是问题根源
作为刑事律师亲历者,我深刻体会到:
- 制度真空导致办案单位对区块链技术认知不足,难以正确定性和审理案件。
- 打击策略碎片化使执法效率低下,刑法虽有威慑作用,但往往惩罚的是链条末端的“边缘人”,治标不治本。
真正有效的监管体系,应在安全与效率间寻找动态平衡,既不盲目封杀,也不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合理合规、可控发展的生态环境。
结语:稳住阵脚,主动布局未来
堵死技术工具无法根治问题,只有构建引导、替代和规范的合规体系,才能让监管精准有力。稳健的制度设计,将使我们既能消除风险隐患,也能充分利用数字资产的创新潜力,为国家金融安全与国际竞争力添砖加瓦。
未来,稳定币监管不能是简单的“打击”,更应成为推动数字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石。唯有如此,方能让“该打击的无处遁形,该利用的为我所用”,迈向数字经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