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mp.fun发币引发热议 谁真正受益于这场造富风潮

近期,币圈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Pump.fun的代币发行(TGE)。从6月的多方猜测到7月12日正式发币,这场备受争议的发行过程充满了期待与质疑。尽管市场对Pump.fun 40亿美元估值持怀疑态度,投资者的热情却异常高涨,公募额度在短短12分钟内被抢购一空,甚至有投资者因错过申购而在社交媒体上激烈表达不满。

 

作为当下牛市中最受瞩目的应用之一,Pump.fun凭借其创新的MEME代币发行模式打破了传统高门槛,用户只需花费3美元便能快速创建代币,这一便捷公平的发币机制让其迅速成为市场焦点。Pump.fun采用全智能合约定价,取消预售和私募环节,还设计了毕业机制,自动在DEX上线流动池,实现了近乎全自动化的发行流程,这使其成为本轮MEME市场的“印钞机”。

 

自2024年1月推出以来,Pump.fun共发行代币1144万枚,活跃使用地址超过2200万个,累计手续费收入接近7.2亿美元。尤其在手续费收入方面,Pump.fun单日最高峰达1588万美元,几乎独占了当前MEME市场红利,也带动了Solana生态的发展。

 

然而,Pump.fun的发币计划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25年2月,关于其计划在中心化交易所发币的消息便开始流传,虽然一度因流动性紧张而搁置,但6月传闻卷土重来,并公布了40亿美元估值、10亿美元融资规模的大胆目标。7月10日,官方正式宣布将发售1500亿枚PUMP代币,占总量15%,但因合规限制,英国和美国用户被排除在外。

 

尽管如此,市场对40亿美元估值普遍不看好,认为Pump.fun的估值远超大多数DeFi蓝筹,甚至比肩曾上市的稳定币巨头Circle,显得不切实际。交易数据显示,Pump.fun的日交易量自2025年初的544万美元高点后快速下滑至不足70万美元,代币创建数量也近乎腰斩,毕业率更是由1.6%跌至不足1%,显示MEME市场热度正在减退。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letsbonk.fun迅速崛起,凭借多次代币发行占据市场份额,挑战Pump.fun的龙头地位。市场普遍认为Pump.fun的高估值反映了流动性透支,甚至被视为一种“退出策略”而非长期发展计划,有声音直言这是一场“收割行动”。

 

有趣的是,2024年3月Pump.fun联合创始人曾公开称预售是骗局,但这次发币却采用了预售加私募的方式,发行的33%代币面向公众发售,18%给机构私募,且代币上线即全额解锁。尽管行业批评不断,公募反响热烈,12分钟内5亿美元额度被抢购一空,参与者多为中小投资者,也不乏数百万元以上的大户,显示机构依然积极布局。

 

发币过程中因技术问题导致部分用户申购受阻,社群讨论热烈,支持者认为Pump.fun具备稳定的收入逻辑,反对者则担心聚光灯效应一过币价将大跌。上线后,PUMP价格虽短暂下跌,但迅速回升至0.0066美元,较募集价上涨55%,市值也攀升至66亿美元,短期为投资者带来一定回报。

 

此外,链上数据显示Pump.fun已开始用手续费收入回购代币,数百万美元资金购回数十亿枚PUMP,虽被质疑是“左手倒右手”,但对持币者而言,回购有助于支撑价格,稳定市场信心。

 

那么,谁在这场发行中真正获利?显然,项目方受益最大,公募和私募投资者短期内同样获利丰厚。但币价能否持续,收益能否长期稳固,依然存在巨大不确定性。部分大户已开始获利了结,据链上监测,某鲸鱼以0.0067美元价格出售了所持12.5亿枚PUMP,获利逾340万美元。

 

宏观市场整体回暖也为MEME市场注入活力,以太坊及其生态持续拉升,带动部分蓝筹和山寨币上涨,MEME市场则呈现两极分化,优质项目受益于板块轮动,低质项目则面临资金流失和冷淡。MEME经济或将逐渐由此前的钱潮风云走向理性和分化,Pump.fun作为代表,成为市场对MEME价值判断的重要风向标。

 

总结来看,Pump.fun的发币不仅体现了MEME经济的兴衰变迁,也折射出当前加密市场的复杂情绪。代币的拉升反映了部分市场认可,但估值泡沫与资金退潮的风险依然存在。无论是作为工具的Pump.fun,还是背后的MEME市场,其未来都充满变数,投资者应保持谨慎,警惕短期热度背后的深层风险。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