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为何成为新一轮全球资产牛市的“主角”
近期,银行板块在全球股市中的强劲表现引发市场广泛关注。7月10日,中国A股的四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股价集体创出历史新高,带动上证指数重返3500点关口。与此同时,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银行股也纷纷攀上十余年来的高点,形成一轮全球共振的“银行牛”。
这轮银行股的集体狂飙,绝非偶然。从宏观环境、金融周期变化、政策转向,到股东回报逻辑与估值修复动因,银行股已逐步从被动防守的“旧经济”资产,转变为价值与增长兼具的新焦点。
全球银行指数齐创新高 A股涨幅居全球前列
根据兴业证券的数据,从2024年初至2025年7月8日,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板块指数均出现大幅上涨:
- 全球银行指数上涨 52%
- 美国上涨 49%
- 欧洲上涨 65%
- 日本上涨 53%
- 中国上涨 59%
这些涨幅不仅超越了本国的大盘指数,也创下自2010年以来的阶段性高点。在中国A股市场,中证银行指数年内上涨达 59%,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上涨 17%,显现出银行板块的显著超额收益。
在美国市场,银行股的表现同样强劲。代表美国银行股整体走势的 KBW银行指数 今年以来上涨 49%,远超 标普500指数31% 的同期涨幅。
银行股为何成为这轮牛市的中坚力量?背后逻辑既包括宏观政策转向的“共振效应”,也涉及银行资产属性重新被定价的“估值重塑”。
全球宏观环境变化催生确定性溢价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师张启尧指出,低增长、弱复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的主基调,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与货币政策分化,使得市场对“确定性资产”的偏好愈发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银行股因其盈利稳定、现金流稳健、分红可持续等特点,成为全球资金追逐的核心标的之一。
与此同时,自2022年起,美、欧、日陆续进入加息周期,尽管目前市场对未来降息预期不断升温,但加息所带来的息差改善效应,仍在银行财报中持续释放。此外,面对资本监管与股东回报压力,欧美日的主要银行纷纷提升分红与回购力度,进一步吸引了机构资金的大规模配置。
各国银行股逻辑各异 共性是“现金流+股东友好”
不同国家的银行股上涨逻辑虽各有侧重,但共性在于股东回报的显著提升和资产负债结构的改善:
美国:分红稳定 回购活跃 成长预期强
美国银行股近年来以“高分红+高回购”模式回馈股东。大型银行如摩根士丹利的股利支付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部分银行的回购金额甚至高于分红总额。再加上资本市场发达、金融产品多元、AI金融科技投资加速等成长逻辑,美银等个股成为资金偏好的配置对象。
欧洲:分红意愿激增 投行业务焕发生机
欧洲银行股以现金分红为主,2024年以来分红意愿显著增强。不少银行股利支付率大幅提高,德意志银行、巴克莱等凭借投行业务和债市交易复苏展现出较强成长性,使得银行股摆脱了“只靠利差吃饭”的旧有形象。
日本:加息破局结束零利率 银行盈利修复明显
日本结束长达十年的负利率时代后,加息推动银行息差显著扩大。多家大型银行利润创新高,推动股价持续上涨。同时,日企治理改革也提升了银行分红与回购的市场预期。
A股银行股价值重估逻辑加速演绎
回到中国市场,虽然A股银行仍面临净息差收窄、信贷投放压力等结构性挑战,但估值偏低、分红稳定、政策托底等因素,支撑其成为价值重估的重心板块。
数据显示,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厦门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年内涨幅超过36%,而大型银行如工行、农行等则因基本面稳健和“中字头”红利预期而不断创出新高。
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认为,中国银行股的投资逻辑正发生结构性转变。传统“顺周期”逻辑正让位于“弱周期”逻辑,银行息差下行速度相对温和,资产质量稳定性强,在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银行股的股息吸引力尤为突出。
基本面稳健驱动“红利资产”成为机构重仓首选
长城证券银行分析师马祥云指出,银行股的持续上涨,本质上是对银行基本面稳定性的预期修正。近年来,监管政策托底效果显著,无论是地方债、地产风险还是资本金监管底线,均在逐步“穿底筑底”。
此外,2025年银行净息差有望见底回升,区域性银行增速领先,全国性银行稳定增长,形成板块内部“普涨+分化”的多重结构红利。
银行不仅是估值洼地,更逐渐成为风险释放后,资金防守与博弈“确定性”的理想配置标的。这对机构资金而言,尤具吸引力——低估值、高股息、安全边际强,是理性资金在震荡市中难以忽视的避风港。
结语:从周期股到压舱石 银行板块或将主导新一轮慢牛
银行股这一轮的崛起,不再只是“周期性修复”的技术反弹,更是“制度性红利+全球估值切换”的双重结果。从“旧经济代表”到“全球资金避风港”,银行板块正在完成角色的历史性转变。
未来,随着降息预期强化、宏观流动性持续改善、资产质量稳定性增强,银行股有望持续吸引国内外增量资金,成为未来数年市场慢牛的“价值压舱石”。
在这个全球资本结构深度重构的周期中,银行股正走出沉寂,重新被定义为“新核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