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技术全面嵌入全球金融体系的今天,“链上金融”的主导权之争正愈演愈烈。一边是以摩根大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巨头,从制度深处向外扩展,用区块链工具改造原有流程;另一边是以Circle为代表的加密原生企业,从技术原点向内推进,试图重建一个全新的金融世界。
两类力量在链上金融战场交汇,从过去的“彼此无涉”变成“正面碰撞”。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规则观、风险观与发展路径,但却有着共同的野心:成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定义者。
一场从底层架构到价值观的正面交锋
2025年,链上金融不再只是一个概念。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报告显示,截至第二季度,全球链上金融资产规模已突破4.8万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65%。这一增长不仅是资产的链上映射,更是金融功能与制度范式的深层演化。
在这场制度重构中,两类角色格外突出:
- 传统金融巨头: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等尝试将区块链作为增强工具,在保持监管合规和客户信任的前提下,提升清算效率、拓展交易边界。
- 加密原生企业:如Circle、MakerDAO等则试图在链上“从零搭建”替代系统,不依赖银行,不依赖SWIFT,也不依赖中央清算,构建自主可控的链上金融网络。
这种双向渗透,标志着一场不对称但高烈度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争已经拉开序幕。
摩根大通的务实进攻:在规则内打造“链上银行”
摩根大通并非加密世界的陌生人。早在2020年就推出私有链产品Onyx,如今已服务超过280家机构客户,年交易量达到6000亿美元。然而,它最具突破性的动作发生在2025年中:在公链Base上发行了存款代币 JPMD。
JPMD:稳定币的合规替代品?
JPMD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币。它代表的是1:1对应的银行存款凭证,持有者在链上持有JPMD的同时,也在摩根大通拥有一笔可赎回的银行存款。这一设计带来了三项重大意义:
1. 可编程性与合规性兼备:JPMD可以参与DeFi交易、支付、清算,但仍在现行银行监管体系内,用户拥有法定存款保护。
2. 连接链上资产生态:如BlackRock的BUIDL等基金可以直接接受JPMD作为赎回资产,实现链上资金的全天候循环。
3. 抢占稳定币利润空间:相较Tether年收超130亿美元、Circle通过国债套利构建收益池,JPMD把这部分收入还原为客户利息,具备政策与市场优势。
尽管JPMD当前仍面向机构客户,零售路径未明,但它标志着传统银行第一次真正踏入公链战场,不再局限于“区块链可用不可投”的早期试验模式。
Circle的反向冲锋:从科技企业向金融机构跃迁
作为全球第二大美元稳定币USDC的发行方,Circle如今的路线不再是“挑战传统银行”,而是“变成银行”。2025年6月,Circle正式向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申请国家信托银行牌照,试图重塑其金融核心能力。
信托银行身份的三大意义:
1. 储备资产“上链下权”统一:目前USDC储备托管于BNY Mellon,资产管理由BlackRock操作。取得信托银行牌照后,Circle将直接管理、托管、清算其美元储备,增强独立性。
2. 业务合规边界扩展:作为受监管金融机构,Circle将可拓展托管、清算、支付结算等业务范围,接触更广泛的机构客户。
3. 金融基础设施主权强化:Circle一直试图构建链上“美元支付网络”,但当前过于依赖第三方。取得牌照后,它有望向上游延伸,实现类似“去SWIFT化”的链上金融闭环。
不过,这条路径的代价是加密原生性的部分丧失。Circle不得不接受传统金融系统繁复的合规体系,承担更高的监管成本与操作风险。
竞合趋势下的“双向趋同”
观察摩根大通与Circle的路径,可以发现它们正朝彼此的方向靠拢:
- 摩根大通正向开放性靠近,从私链走向公链,从企业内部工具变成链上开放资产;
- Circle则正向合规性靠近,从技术平台转型为拥有金融牌照的正规机构。
这种“双向趋同”反映出链上金融的新趋势:不是“颠覆”,而是“整合”;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互相学习、争取主导权”。
过去,科技企业向银行要牌照,银行向科技公司学体验;今天,加密公司向银行要制度权利,银行向加密世界要开放市场。
这场较量,注定旷日持久。
最终的竞争,是对“秩序设计权”的争夺
无论是USDC、JPMD,还是未来的链上国债、链上股权,其背后拼的已不仅是技术和产品,而是金融秩序的“制度发明权”。
谁来定义:
- 什么是合法的数字资产?
- 如何建立可信的链上支付清算网络?
- 谁拥有监管对接的基础话语权?
- 如何在全球不同法律体系间实现互操作?
这些问题,决定了链上金融能否真正替代现有体系、成为全球金融的下一阶段底层架构。
三点启示:
1. 基础设施竞争将重构行业格局:未来的赢家未必是交易量最大的那一位,而是提供最稳健、可持续、制度接纳度高的链上底层。
2. 优势互补不再是幻想:加密世界需要稳定性和信任,传统金融需要效率和流动性,二者融合是趋势也是宿命。
3. 战略模糊是最大风险:企业必须识别自身的“非对称优势”——技术、制度、品牌或生态位,模仿对手反而会削弱自身最强竞争力。
结语:新秩序设计者将不仅是代码编写者,更是制度架构师
链上金融的战争,已经不再是“创新者对传统”的简单叙事,而是一场关于规范、效率、信任与控制权的全面博弈。不论摩根大通,还是Circle,或未来的全球央行、科技巨头、稳定币联盟,它们都在试图重写金融游戏规则。
这是一场真正的“新秩序争夺战”,而最终的胜者,将不仅懂区块链,也必须懂权力、合规、用户心理与地缘政治——这才是金融秩序真正的设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