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X清算危机再起 数亿中国债权或遭合法充公

2022年11月,FTX的轰然倒塌震动全球,而今两年过去,市场情绪正在回暖、利率周期即将迎来转向,受害者本应开始重建,但对中国投资者来说,等待已久的赔偿却可能变成另一场灾难。

 

7月4日,FTX债权人代表Sunil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声明称,包括中国在内的49个“受限制司法管辖区”的债权人,或将因法律风险失去全部索赔资格。这一声明在市场掀起轩然大波——根据数据,中国投资者持有高达3.8亿美元的债权,占上述限制地区总索赔额的82%,也成为潜在受损最大群体。

 

这意味着,大量中国投资者,可能会在赔偿进入第二阶段的关键时刻,被一纸“司法排他条款”从分配名单中除名。对于那些苦等三年、反复提交材料、遵循程序的债权人而言,这无异于当头棒喝。

 

三年等待换来打击 中国投资者面临“合法剥夺”风险

 

自FTX于2022年底启动破产清算以来,债权人始终处于焦灼状态。清算初期,FTX方面提出了“快速启动、优先偿付”的承诺,并获得法院批准:赔付将按债权等级分阶段推进,金额5万美元以下的用户优先获得偿还。Kraken与BitGo两大机构被引入协助赔付操作,而整体赔付率则高达72.5%,后续还有补足空间。

 

这曾一度提振市场信心。债权人普遍认为,只要完成KYC、提交债权材料、配合流程,即可获得相应赔偿。然而,7月初的一则声明彻底打破这一共识。

 

Sunil所指的“受限制司法管辖区”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沙特、乌克兰、巴基斯坦等49个国家和地区,理由则是这些司法辖区存在“法律执行风险”,可能不符合美国清算法院的分配标准。这直接引发了对“中国债权人或被一刀切排除”的强烈担忧。

 

讽刺的是,FTX在早期清算文书中曾明示“赔付不因债权人国籍而设限”,如今却突然设下地域门槛,是否构成“反悔式甩锅”?这背后不仅关乎程序正义,更是对法律适用边界的深刻挑战。

 

法律与政治交织 美国清算制度是否双标?

 

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23(a)(4)条款,清算程序应对同一类别债权人给予“平等对待”。而FTX此次切割式分配,如若依据国别排除债权人,显然与上述法条相冲突。更关键的是,赔付过程本质是以美元计价结算,不涉及加密资产的实质转移。

 

从法律适用角度来看,中国当前法律虽未将虚拟货币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但早已承认其“财产属性”。而香港更已允许合规平台经营稳定币与虚拟资产交易业务。若清算团队以“法律障碍”拒绝赔付,逻辑上并不成立。

 

类似情形也曾出现在Celsius破产案中,中国债权人通过电汇方式成功收到赔偿。这也印证,在前例已有的背景下,FTX此番操作极可能带有选择性执行与政治偏见的色彩。

 

清算团队的逐利逻辑:天价费用与“合法洗劫”并存

 

随着索赔程序的推进,FTX清算团队的逐利属性逐渐浮出水面。从清算负责人John J. Ray III到法律顾问Sullivan & Cromwell,这一套班底曾在安然、雷曼等案件中赚得盆满钵满。此次FTX清算同样不例外——截至2025年初,清算团队已支付近10亿美元的法律与财务顾问费用,成为美国史上最昂贵的破产案件之一。

 

与此同时,FTX手中所持优质资产却被低价变卖。例如:

 

- 持仓价值达32亿美元的加密资产在熊市中被清仓;

 

- 原值仅20万美元的Cursor在估值达90亿后原价出售;

 

- SUI代币认购权以远低于潜在估值抛售;

 

- Anthropic 8%股权以13亿美元贱卖,而后估值飙升至615亿美元。

 

这一连串操作令债权人心碎,却为清算团队创造了可观的利润空间。更让人惊讶的是,FTX最新破产方案中,还隐含对清算方的免责条款,意味着无论资产变现过程是否存在瑕疵,相关责任方都不承担任何后果。

 

如果说FTX创始人SBF是主动诈骗者,那么清算团队则更像是“合法掠夺”的二次加害者。

 

中国债权人的艰难抗争:自救、组织与法律对抗

 

面对这场危机,中国债权人没有沉默。7月9日,500多名债权人联合向美国法院提交质疑动议,并聘请律师团队介入;社群组织、材料收集、舆论呼吁也在进行。

 

一名化名Will的中国债权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正联合其他债权人收集证据,准备法律回应,同时也呼吁更多受影响者向法院单独提交反对信函,以抵制动议的通过。

 

不过,阻力依旧巨大。一方面,中国债权人虽然在限制地区中占比超过八成,但在全球债权总额中不足5%,对投票结果影响甚微;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债权人为求快速赔付,可能选择默认此项动议,形成“多赢少输”的投票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动议文件中还设置了微妙诱导机制:若债权转让至第三方收购者,则将不再考虑原持有者的司法归属。这意味着债权一旦出售,即可绕过限制,增加其交易流通性。这为部分机构批量收购债权创造了条件。

 

债权变商品:转让市场成灰色出口

 

正因赔付存在不确定性,大量债权正在灰市流通。据悉,多个机构正在收购FTX债权,并打包为衍生金融产品进行套利。这类债权具有高利息回报(按9%年息计算已近三年)、明确法庭流程与回款前景,因此被视为“优质金融资产”。

 

然而,对中国投资者而言,这并非主动选择,而是被动出让。将合法债权出售以求尽早变现,本质是对清算制度失望的写照。

 

一旦通过动议,他们不仅可能彻底失去索赔权,还被迫以折价将债权转手。这背后的现实不是市场博弈,而是司法不公。

 

结语:从清算风波看全球加密金融秩序的漏洞

 

FTX债务风波远未结束,但中国债权人当前遭遇的困局已暴露一个核心问题:当国际司法话语权被某一国家主导时,其他国家投资者的资产权益是否还能得到公正保护?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关于3.8亿美元索赔资格的争议,正成为“合规”语境下的一场博弈——它撕开的,不只是破产清算流程的遮羞布,更是当前全球金融制度中对于非西方债权人权益保障机制的深刻拷问。

 

这场“讨债战役”,仍未结束。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