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香港政府即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这场围绕稳定币牌照的竞争愈发激烈,成为港岛金融圈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香港金管局数字金融部主管何泓哲,也成为近期备受瞩目的焦点人物。新晋“数字资产新贵”与传统“老钱”纷纷组建团队,密集拜访金管局,争取在首批牌照开放申请中抢得先机,力图在这场未来数字金融的蓝海大战中占据有利位置。
稳定币牌照引爆香港金融生态
与以往数字资产和虚拟货币的探索相比,此次香港政府对稳定币的牌照化管理标志着监管层对数字货币合规化和产业化的全面推进。稳定币作为一种挂钩法币、商品或一篮子资产的数字货币,因其价值稳定、支付高效且成本低廉,成为全球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尤其在跨境支付和国际贸易中展现巨大潜力。
过去几年,尽管香港在虚拟资产基金管理、数字资产交易所和加密货币ETF领域已有一定动作,但多数项目仍处于起步和亏损阶段。此次《稳定币条例》的出台,正是传统金融与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的信号,预计将带动数字资产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新贵与老钱的争夺战
据腾讯新闻《潜望》报道,近期已有超过20家中资机构主动约见香港金管局,展示了中资背景金融机构和国企对稳定币市场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金融圈老牌富豪和资本大鳄也在积极组建专门团队,力图借助其人脉和资源优势,参与到稳定币牌照的竞争中来。
著名企业家戴永革、原海通国际CEO林涌以及云龙资本创始人翟隽等均现身筹备阵营。此外,联想系弘毅资本也在香港全力布局稳定币业务,曾参与港府稳定币“沙盒”试点。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国际和蚂蚁数科也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是在现实资产代币化(RWA)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有望将这些业务作为申请牌照的关键应用场景。
RWA业务旨在将传统资产如房地产租赁、光伏发电、股票、债券等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代币化,促进资产的流通和融资效率提升。尽管部分业内对RWA与稳定币结合持保留态度,京东币链团队仍通过招募蚂蚁数科RWA专家,积极拓展该方向。京东币链同时也布局跨境支付场景,瞄准港澳台电商生态,而蚂蚁集团的万里汇则是其跨境支付业务的重要支撑,年交易规模突破千亿美元。
稳定币的跨境支付优势与市场机遇
稳定币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质,在跨境支付领域具有天然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稳定币牌照的推出不仅吸引了本地财团,还吸引了大量寻求国际支付解决方案的企业。多家跨境支付公司正积极联合本地资本,组队争夺牌照资格。
目前香港已有数十个团队着手组建专业团队,意图抢占未来稳定币市场。虽然监管细节尚未全部公开,但市场对政策的热情高涨,期待借助牌照打开广阔的数字金融空间。
历史视角与政策演进
自2022年以来,香港政府逐步将数字资产纳入监管视野,发布了多项支持政策和牌照体系,吸引了全球币圈顶级人物和项目在港落地。尽管早期发展进展缓慢,部分虚拟资产交易所甚至选择放弃申请,但2025年推出的《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宣言2.0》)及《稳定币条例》彻底改写了行业规则。
《宣言2.0》提出“LEAP”框架,涵盖法律和监管优化、代币化产品扩展、应用场景及跨界合作推进、人才与合作伙伴发展,明确香港将推动数字资产的合规化、规模化和全球化。
稳定币与RWA的融合首次实现了链上资产与实体经济的打通,这意味着数字资产产业即将进入真正的产业化发展阶段。港府对代币化ETF和数字资产基金也推出税务优惠政策,为市场提供了强大激励。
全球稳定币市场蓬勃发展
根据OKG 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链上稳定币交易量已突破3.7万亿美元,市值接近2500亿美元,五年内增长超22倍。预计到2030年,全球稳定币供应规模将达到3万亿美元,年交易量超过100万亿美元,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稳定币在个人跨境汇款领域同样表现强劲,2024年结算额达到50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7.3%,且连续多年保持超过60%的高速增长。
牌照申请门槛与未来展望
业内人士透露,香港稳定币牌照竞争激烈,预计牌照数量不会超过10个。申请门槛高昂,首轮投入费用至少数亿港元,后续经营前期仍将面临较长时间的盈亏平衡考验。因此,尽管众多团队摩拳擦掌,最终能获得牌照并真正实现商业化的机构有限。
预计第一批获批名单最快将在2025年年底公布。香港稳定币市场的万亿级潜力与政策红利吸引了新贵与老牌资本的共同争夺,未来半年将是决胜关键期。
总结
香港新贵与“老钱”们纷纷涌入稳定币市场,抢占数字金融未来制高点。稳定币牌照的推出,代表着香港数字资产监管进入新纪元,标志着区块链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跨境支付、现实资产代币化等核心应用场景将成为产业爆发的引擎。
随着全球稳定币市场高速扩张,香港有望凭借政策支持和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成为亚洲稳定币生态的重要枢纽。面对激烈竞争与高昂门槛,唯有实力与资源兼备的团队才能笑傲赛场,赢得这场数字货币时代的新财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