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的市场氛围,如今看来已是昨日黄花。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加密市场完成了从「被争议的边缘资产」向「主流金融产品核心组成部分」的蜕变,尤其是ETF(交易所交易基金)这一金融工具的引入,几乎重塑了整个行业的资金结构与合法性地位。
现货比特币ETF自2024年1月11日登陆华尔街,6个月后,以太坊ETF也正式获批上线。如今,进入2025年中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办公桌上已经堆满了72份加密ETF的申请,覆盖从Solana到XRP、Cardano乃至狗狗币、PENGU等模因资产,资产管理机构仿佛进入了新一轮「数字金矿」的淘金热。
ETF的合法性赋能与市场爆发逻辑
比特币ETF的巨大成功为整个山寨币ETF市场铺平了道路。仅在上线一年内,比特币ETF吸引了超过1070亿美元资金,成为ETF发行史上最成功的产品。而截至目前,这一数字已增至1330亿美元,贝莱德(BlackRock)的IBIT单只基金便持有近740亿美元的比特币,合计123万枚,占比流通供应的6.2%。
比特币ETF的成功验证了一件事:机构和主流投资者对加密资产的配置需求是真实存在的。通过ETF形式介入,不但规避了钱包管理、交易平台崩溃、私钥丢失等风险,还能在传统证券账户中轻松实现资产配置。这一合法化路径打开了机构资金的闸门,也让加密资产首次具备了和传统金融产品平起平坐的合规地位。
山寨币ETF竞逐战 正在全面展开
VanEck、Grayscale、Bitwise、Franklin Templeton 等老牌机构争相申请推出Solana ETF,并有9家发行商角逐SOL市场,显示出这一资产在投资者心中的热度。与此同时,XRP、Cardano、Litecoin、Avalanche 也都在等待审批;连模因币领域也不甘示弱,Dogecoin 和 PENGU 已被纳入ETF候选名单。
而促成这一「山寨币ETF春天」的直接原因,正是美国监管风向的显著转变。新任SEC主席保罗·阿特金斯废除了前任加里·根斯勒「通过执法进行监管」的政策风格,组建加密合规专组,并正式承认协议质押不构成证券发行,从根本上为质押型加密资产ETF打开了合规窗口。
质押型ETF的崛起 改变传统敞口逻辑
与比特币ETF不同,山寨币ETF的一大创新点在于质押收益模式。例如,Solana、Ethereum等具备PoS质押机制的资产,其ETF版本将可获得2%-4%的年化收益。发行机构在申请中提出将持仓的50%-70%参与链上质押,并通过可信质押服务商进行运营,投资者则享受净收益分配。
这一设计令ETF不仅是价格敞口工具,更具备「被动收益资产」的属性。然而,这也为ETF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度。如何平衡质押收益与流动性需求、如何防控验证者错误导致的罚没风险、如何在不牺牲用户赎回体验的前提下最大化回报,将成为新一代加密ETF产品的核心挑战。
市场容量与现实检验
尽管热情高涨,但山寨币ETF能否复刻比特币ETF的奇迹仍是未知数。Sygnum银行研究主管预计,山寨币ETF的资金流入或仅在数亿美元到十亿美元级别,即使最乐观估计也不及比特币ETF吸金能力的1%。以太坊ETF的现实更具参考价值:上线231天,仅吸引约40亿美元资金,仅为比特币同期流入的3%。
这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比特币具有明确的「数字黄金」叙事、先发优势和最高市值,而其他加密资产仍处在教育市场、构建共识的阶段。投资者对非比特币资产的理解和风险承受能力,仍在逐步形成过程中。
费用战与机构突围战一触即发
山寨币ETF数量多、竞争激烈,费用战不可避免。目前传统加密ETF费用在0.15%-1.5%之间,未来随着72只产品争夺有限资金,部分发行方已提出以质押收益反哺费用、推出零费率甚至负费率模式,以在初期吸引用户与资金。例如加拿大市场的Solana ETF就提供了免管理费阶段,未来或成全球趋势。
这对发行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运营效率和盈利压力。只有那些能够在质押、托管、安全性、合规性和产品流动性上构建闭环的顶级玩家,才能在价格战和整合潮中幸存下来。
一个行业的成熟背后 是投机还是价值?
当模因币也能申请ETF,当机构们像打造商品ETF一样打包山寨币,当投资者通过传统平台获取加密敞口,这一切说明加密资产已彻底进入主流金融系统。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是否意味着价值的真实落地?还是不过是投机泡沫的监管包装?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这是一种新的收入流;对投资者而言,这是通向加密世界的合规之门。
而对整个市场而言,山寨币ETF或许正是那个决定Crypto命运走向的风向标——究竟是走向制度化金融新秩序,还是重复互联网泡沫后的重构之路,留待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