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ircle在美股成功上市并带动稳定币叙事走强,加密资产的风潮迅速从链上转向传统资本市场,港股成为最新的爆发点。近期,港股市场掀起了一场罕见的“加密山寨季”热潮,多个与数字资产相关的概念股陆续暴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不同于以往由加密市场本身引发的牛市行情,这一次,港股的加密概念股热潮由三股力量共同推动:Circle概念股、稳定币概念股以及券商加密概念股。三波行情接力演绎,叙事逻辑不断外溢,也为传统金融与Web3之间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实质动力。
稳定币点燃市场热情 港股开启“山寨季”序幕
这一轮加密港股热潮并非偶然,而是循序渐进地形成市场共振。起点是Circle上市,其市值在短短几天内一度飙升至400亿美元,成为“稳定币第一股”。这一事件成为市场重要催化剂,引爆了关于稳定币合规化、美元数字化与金融科技未来的新一轮想象空间。
继Circle之后,香港政府于5月30日在宪报正式刊登《稳定币条例》,标志着加密资产在香港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政策与叙事双重共振,成为加密概念股暴涨的基础。
第一波热潮:Circle概念股强势崛起
随着Circle上市和政策利好释放,港股市场的“数字货币概念股”率先掀起上涨潮。5月下旬至6月初,连连数字盘中一度涨超80%,移卡大涨近50%,欧科云链也一度暴涨45%以上。除此之外,华兴资本、中国光大控股等与Circle存在股权或业务关联的企业同样水涨船高。
尤其是华兴资本,其早年投资Circle并在公开场合积极“认领”这一加密资产布局,6月30日股价突破4.93港元,创下年内新高。圈内对其的投资眼光与牌照布局能力均给予高度评价。
这一波行情的实质是“叙事驱动+基本面映射”,市场基于稳定币全球化潜力与合规变革逻辑,对相关公司给出更高的估值预期。
第二波热潮:稳定币概念股全面爆发
紧随其后的是更大范围的“稳定币概念股”集体上行。京东、阿里、蚂蚁金服等头部科技企业陆续披露了稳定币相关布局,成为港股市场新一轮上涨的核心推手。
例如,蚂蚁集团宣布将在香港和新加坡申请稳定币发行许可,带动旗下相关港股如云锋金融飙涨近一倍,狮腾控股、耀才证券等纷纷跟涨。京东方面则表示将推出“京东稳定币”,并应用于全球支付体系,其设想甚至包含打通企业跨境结算、C端消费等广泛场景。
这一阶段,市场的关注点从单一公司拓展至“稳定币赛道生态”,相关企业因牌照预期、技术储备与生态地位被重新估值。
第三波热潮:券商加密化成为爆点
6月24日,国泰君安国际官宣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升级为可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的持牌券商,标志着“券商+加密”成为市场第三波狂欢的起点。
股价短短两日暴涨数倍,从2.5港元一举冲破7港元大关。随后,胜利证券、艾德证券、广发证券等机构陆续传出牌照升级与代币化产品试点消息,进一步引发市场对于“券商合规发币”和“传统证券代币化”的预期升级。
券商的入场被视为传统金融机构正式拥抱加密生态的重要转折,也象征着加密资产正式从散户投机产品迈向机构化服务平台。
投资热潮之下 港股投资门槛逐渐抬高
然而,这场港股加密热潮并非所有人都能搭上快车。
门槛一:港股通资产要求将多数投资者挡在门外
根据规则,开通港股通交易账户需要2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并达到C4(进取型)及以上的风险等级评级,还需通过80分以上的知识测评。这一硬门槛让大量中小投资者止步于门外。
门槛二:香港券商收紧开户条件
港股券商如富途、长桥等平台,为应对监管升级,近期纷纷调整开户政策,取消“存量证明开户”通道,改为必须提供在港居住或工作的详细证明,包括能源账单、税务证明、租赁合同等,有效提高开户难度。
门槛三:资金流通限制与交易成本依然存在
尽管6月30日,港交所宣布调整交收费标准,取消最低2港元、最高100港元的收费上限,降低了小额交易成本。但交易仍需双边收费,对于频繁交易者而言仍然构成不小的摩擦。此外,部分银行与券商在新股认购环节中也逐步提高了KYC门槛,尤其限制内地投资者参与热门新股。
加密叙事点燃打新热潮 IPO市场火爆
不仅二级市场交易火热,港股打新市场也被这股“加密叙事”所裹挟。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共募集资金超过1000亿港元,同比飙升逾7倍。多只新股如布鲁可、蜜雪冰城等遭遇高达5000倍的超额认购,打新者热情空前。
在此背景下,“加密+打新”成为内地资金布局港股的重要策略路径,也催生了“合规套利型投资人”的新生态。
政策信号频频释放 加密金融生态或迎新格局
政策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对数字资产态度日益积极。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6月下旬表示,稳定币有望为跨境支付和资本市场活动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替代方案,香港将在推动应用场景和跨部门合作方面加大力度。
《稳定币条例》预计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在法律明确与监管框架清晰的基础上,加密资产或将在香港迎来新一轮“机构化成长阶段”。
结语:港股加密行情是短暂狂欢还是长期变革?
港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加密融合”实验。从Circle的破圈效应,到稳定币叙事的发酵,再到券商全面入局合规加密交易,加密资产正在以一种更隐秘、更务实的方式向传统金融渗透。
这场“山寨季”背后,隐藏的是资本市场结构重塑的可能性。若这轮热潮能够延续,香港或将真正成为全球数字金融的桥头堡,并推动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迁移与金融模式重构。
加密港股是否能真正撑起牛市的脊梁,取决于叙事能否持续演化为业绩兑现,而非仅限于概念炒作。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边界,已在悄然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