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谈稳定币的发展与挑战 未来走向值得深思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和区块链技术的兴起,稳定币这一新型加密资产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热点话题。尤其在当前全球美元地位受多重因素影响的背景下,稳定币的兴起被认为既可能是金融创新的趋势,也可能对现有货币体系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在2025陆家嘴论坛及上海电视台的访谈中,深入分析了稳定币的本质、类型、功能及其带来的风险和监管挑战,为公众揭示了稳定币背后的复杂图景。

 

认识稳定币的本质与种类

 

孙教授指出,稳定币是与传统法币,尤其是美元挂钩的加密数字资产,旨在实现价格的相对稳定。与比特币等价格波动剧烈的加密货币不同,稳定币通过与美元等法币1:1锚定,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领域的重要桥梁。

 

目前市场上的稳定币主要分为三类:

 

- 法币储备型稳定币,如USDT、USDC,发行方持有等值美元或短期国债作为储备,确保用户可随时兑换。

 

- 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如DAI,依托加密资产超额抵押,通过智能合约维护价格稳定。

 

- 算法型稳定币,通过算法自动调节供应量维持稳定,但该模式风险较高,曾因机制失效导致崩盘。

 

孙教授强调,法币储备型稳定币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且受监管趋严,发行方需持有高流动性资产储备,并接受定期审计,防范风险。加密资产抵押型和算法型虽具创新,但仍面临市场信心和稳定性的严峻考验。

 

稳定币的核心功能与实际应用

 

在功能上,稳定币发挥了四大重要作用:

 

1. 避险工具:当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价格剧烈波动时,投资者将资产转为稳定币以规避风险。

 

2. 跨境支付利器:稳定币跨境转账成本低且速度快,极大提升了汇款和国际贸易的效率。

 

3. DeFi基础设施:去中心化金融生态中,稳定币是交易和流动性的关键媒介。

 

4. 通胀对冲工具:在高通胀国家如阿根廷,居民利用稳定币保值,抵御本币贬值。

 

然而,孙教授也指出,稳定币并非完美无缺,其背后存在的储备透明度、监管合规和技术安全等问题,依然是市场必须正视的风险点。

 

稳定币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深远影响

 

美元稳定币的兴起正在重新塑造全球货币体系。孙教授分析指出,首先,稳定币加固了美元的全球霸权。通过数字化的形式,美元及其资产的流通边界被极大扩展,使美元在全球资本流动中占据更强优势。

 

其次,稳定币加速了“数字美元化”进程。特别是在本币不稳定、通胀高企的国家和地区,稳定币成为民众和企业规避经济风险的新工具,导致本国货币政策效果弱化,资本外流加剧。

 

此外,稳定币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大量资金涌入美债市场作为储备资产,影响美债收益率与流动性,可能削弱美联储通过利率调节金融环境的能力。同时,稳定币的流动性风险、脱媒效应和监管挑战也不容忽视。

 

最后,稳定币激化了国际货币竞争。美国借助稳定币巩固其货币霸权,促使其他国家加快推动本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发展,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分裂为美元稳定币阵营与多极CBDC体系,全球货币主导权争夺日趋激烈。

 

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针对稳定币对中国的影响,孙立坚教授提出了系统性的分析。稳定币可能带来资本流动异常,冲击人民币汇率和金融市场稳定。同时,美元稳定币的广泛使用在跨境支付领域削弱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甚至在离岸市场形成了竞争压力。

 

此外,稳定币的跨境流动性与监管难题,也增加了中国金融安全风险。数据主权丧失、合规缺口和潜在的资本外逃,都成为中国监管层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应对这些风险,孙教授建议中国采取“严控与审慎监管并举”的策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稳定币交易,强化跨境支付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控,筑牢金融主权防线。同时,加快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应用,打造安全高效的数字支付生态,提升技术研发水平,确保在数字货币领域保持竞争力。

 

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应积极参与稳定币全球治理,与主要国际组织协同制定规则,推动多边数字货币标准建设,争取在全球数字货币秩序中占据主动。

 

展望稳定币的未来

 

孙立坚教授总结认为,稳定币既是技术与金融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挑战传统货币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复杂力量。其未来发展将深刻影响全球金融生态、国际货币格局及国家主权。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需在技术创新、监管完善和国际合作上全面发力,既不能忽视稳定币带来的风险,也不能错失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唯有构建完善的数字货币战略和生态,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数字货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