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是否真能比肩茅台 新消费时代的情绪信仰与投资逻辑对决

Labubu,这只看似“无厘头”的毛绒潮玩,正在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眼中的“社交硬通货”,甚至被戏称为“年轻人的茅台”。而在华尔街的眼中,这并非一句调侃那么简单。

 

美国银行近期发布专题报告,首次将泡泡玛特旗下的IP Labubu与中国白酒龙头茅台进行结构性对比,意图探讨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中国消费市场究竟正在经历一次短期情绪轮动,还是一场深层范式转移?是旧逻辑的轮回,还是新周期的启幕?

 

从等级到兴趣 社交货币的“代际更替”

 

Labubu与茅台,一个属于数字时代的“多巴胺消费”,一个承载着等级与权力秩序的“社会资本”。在美银分析师Alice Ma团队看来,两者虽同为“社交货币”,但其作用场景与文化内核已截然不同。

 

- 茅台根植于权力结构,常出现在高端宴请、商务局中,具备强烈的身份象征属性;

 

- Labubu则是社群化、年轻化的情绪消费产品,其价值不在于稀缺性本身,而在于圈层认同与情感共鸣。

 

这种从“生产力工具”向“情绪满足物”的转变,恰好映射出当前中国消费逻辑的深刻演变:从功能性需求驱动,到情绪性体验主导;从身份展演,到自我表达;从阶层工具,到亚文化图腾。

 

在数字社交成为主阵地的今天,Labubu正在扮演着“可负担的小确幸”——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中,为年轻人提供一种稳定、可控、能被分享的心理慰藉。

 

消费范式重塑 Labubu代表的是“软价值”的上行趋势

 

美国银行指出,Labubu所代表的新消费浪潮,并不仅仅是一次潮玩热度的轮回,它更可能是一次软价值体系的重塑:在“意义稀缺”的当下,年轻消费者开始用情绪消费建构自我认同。

 

而这正是Labubu与茅台最大的区别:

 

- 茅台背后是一套成熟的“硬价值”叙事:历史、身份、稀缺、政商资源;

 

- Labubu背后是一套正在崛起的“软价值”结构:情绪投射、圈层文化、社群传播与数字记忆。

 

报告认为,中国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过程中,像Labubu这样的IP消费产品所代表的“情绪消费品”,正逐步走向主流。它们提供的,不只是一个可交易的商品,更是一种可交换的信仰。

 

IP经济的黄金与陷阱 泡泡玛特的“周期困境”

 

尽管Labubu正在成为文化现象,但美国银行提醒,泡泡玛特仍无法逃避“IP经济”最核心的双刃剑——生命周期风险与投机属性。

 

相比于历经百年积淀、文化地位根深蒂固的茅台,泡泡玛特在商业节奏上的敏感性更强,对单一IP的依赖也更高。Labubu能否持续引爆、如何与下一个“国民级爆款IP”平稳过渡,将直接决定其估值空间与基本面预期。

 

报告指出:

 

- 若Labubu与下一代顶级IP之间出现长时间空窗,泡泡玛特的全球增长曲线将不可避免地放缓;

 

- 同时,Labubu“亚文化主流化”的趋势虽然带动了销量,却可能稀释其“圈层信仰价值”,进而造成原有粉丝群体的流失;

 

- IP过度“投资化”,则可能引发商品属性的失衡:年轻用户不再买“共鸣”,而是投机未来价格升值。

 

泡泡玛特已注意到这种风险,并开始对二级市场进行供需管理。例如,近期Labubu毛绒系列的价格下跌,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主动调整产能与发售节奏,以回归长期稳定增长。

 

估值拥挤与监管噪音 华尔街警惕“新消费版的茅台交易”

 

报告还指出,资本市场对Labubu的狂热,可能重演曾经的“茅台交易”——即资金高度集中于一类稀缺消费资产,推动估值脱离基本面,从而形成“金融脆弱性”。

 

2016年起,以茅台为代表的消费蓝筹股曾享受“抱团溢价”,市盈率一度突破60倍。但随后在流动性收紧与估值修复背景下,股价剧烈波动,至今仅维持在18倍左右。

 

美银警示,当前“新消费”板块存在类似结构性风险,尤其是当宏观环境变化、投资者偏好转移、或监管政策落地时,可能成为最先“踩踏”的资金密集区域。

 

与此同时,监管风险也不容小觑:

 

- 泡泡玛特虽属轻资产平台型公司,但二级交易、未成年消费、舆论监督等问题已逐步引起政策关注;

 

- 《人民日报》曾发文点名潮玩投机行为,提醒家长和平台加强对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引导。

 

不过,报告也提到,泡泡玛特的国际化战略已初具规模,预计2025年海外营收将超国内,有望对冲单一市场的监管噪音与波动风险。

 

结语:从“老钱消费”到“多巴胺经济” 投资者需要更新理解工具箱

 

Labubu不是茅台的翻版,而是新范式下的社交、消费与投资象征。

 

它不是简单的“年轻人茅台”,而是一种新的文化货币,在数字化、社群化与高压化社会背景中,为下一代人提供了意义感、归属感与参与感。

 

而对投资者而言,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Labubu值不值得炒,而是:

 

- 我们是否具备理解“软价值”的能力?

 

- 我们是否意识到“主流消费”已经从功能满足转向情绪满足?

 

- 我们是否还在用旧经济时代的“估值方法”,去评判一个已经完全改变的消费世界?

 

或许,Labubu与茅台的对照,并不在于“哪个更硬”,而在于:今天的中国,正在从一种价值认同,转向另一种。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