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立场罕见分化,市场期待中的“转向”能否成真?
随着美联储6月发布最新的经济预测概要(SEP),一个鲜明的信号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内部意见分歧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水平。虽然2025年降息中值预测仍维持为“两次”,但官员们对利率路径的判断却出现前所未有的分裂,从“完全不降息”到“最多降息75个基点”不等。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两位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Waller)与米歇尔·鲍曼(Bowman)——在6月中下旬先后释放出“7月降息不无可能”的公开信号,为已经动荡不安的市场再添一层不确定性。
这些表态不仅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政策可能“急转直下”的猜测,也揭示了当前联储内部在如何平衡通胀与增长之间所面临的结构性分歧。
罕见分歧:点阵图揭示两极化预期
根据德意志银行的分析,6月SEP中对2025年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分布:一部分官员倾向于更激进地降息以提振经济,另一部分则坚持高利率以压制通胀。这种分布方式在过去十年中极为少见,显示出联储高层决策已非“共识驱动”,而是分化为两个立场泾渭分明的阵营。
统计数据显示:
- 预测中值为降息两次(50个基点),但最激进预测为降息三次,最鹰派观点则为“维持现状”;
- 两极预测之间的差值高达50个基点,是十年来最大;
- 若以美联储成员人数加权,预测呈明显的双峰分布,为历史罕见。
这标志着政策制定者对美国经济运行轨道存在根本性解读差异。
表象之下:利率不确定性其实在下降?
虽然分歧创下新高,但德银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利率“路径的不确定性”并未达到历史最高点。以点阵图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衡量,6月SEP的预测分散程度,与过去十年中期预测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甚至低于2023年6月的点阵图分布。
如何理解这一矛盾?
这是因为,美联储官员在部分核心指标上的判断相对一致,尤其是失业率前景。数据显示,对2025年失业率的分歧仅为0.3个百分点,远低于通胀预测的1个百分点分歧。这种就业层面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锚定”了利率预测的上下限,抑制了利率预测的极端波动。
核心分歧:如何看待经济降温与通胀韧性
造成当前政策立场分裂的根源,在于联储高层对宏观基本面的不同认知。
- “降息派”(如沃勒、鲍曼)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进入周期性放缓通道,滞后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若利率不及时调整,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增长损害;
- “鹰派阵营”则强调通胀回落路径仍不稳固,尤其是核心服务业价格粘性仍强,一旦过早释放宽松信号,可能重新激活价格螺旋,导致前期努力功亏一篑。
这场争论的关键在于:当前的通胀下降,是趋势性回落还是暂时性调整? 如果经济减速只是“技术性修复”,而服务业通胀仍具粘性,那么维持高利率就是必要的战略耐心。
短期展望:分歧未解,降息难判定
短期内,美联储内部的分歧或将继续主导市场情绪。随着7月议息会议临近,部分温和言论或促使市场加大对“先发制人式降息”的押注,但真正的转向仍需更多数据支撑。
- 劳动力市场疲软迹象增强,或成为推动降息的关键信号;
- 若通胀维持粘性、核心PCE无明显回落,鹰派将继续占据上风。
从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的“态度变化”往往先于实质性动作。这意味着,即便官员开始在口头上释放鸽派信号,实际的政策转向也可能滞后两个季度甚至更久。
市场反应:降息预期愈加敏感
在政策信号混杂的环境下,市场已对每一次美联储高官的发言表现出高度敏感:
- 联邦基金期货显示,市场对2025年累计降息幅度的押注仍徘徊在50-75个基点之间;
- 债券市场波动显著,2年期美债收益率对政策预期变化极为敏感;
- 股市表现分化,成长股因对利率路径依赖性更强而出现震荡。
投资者越来越意识到:美联储的政策路径,不再是线性演进,而是数据驱动、分歧主导与风险权衡的产物。
结语:分裂不是终局 共识仍需数据验证
当前的美联储,处在一个政策周期的转折点。它既不像2022年那样有压倒性的“加息共识”,也未进入2020年的“全面放水共识”,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试探与博弈的灰色阶段。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策分歧的持续并不意味着政策无法推进,但它的确意味着:未来路径将更加依赖于实时数据,而非前置承诺。
最终,经济数据——尤其是就业、核心通胀、消费者支出与企业投资——将决定分歧是否会收敛、转向是否成行。在此之前,市场必须学会接受一个现实:降息不是共识,而是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