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虽然“稳定币Summer”带来了明显的行业热点和资本关注,但加密圈内部却显得反应平淡,部分资金甚至转向美股炒作概念股。这背后的矛盾与深层逻辑值得深入剖析。
一、为何加密原住民对稳定币兴奋不起来?
回顾过去,特朗普推出“总统币”时,市场曾充满期待,盼望其引发大规模采用(Mass Adoption)效应。但如今,真正具备大规模应用潜力的稳定币反倒遭遇加密社区的冷漠。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Arthur给出了核心答案:“没有发行渠道,就没有稳定币生意”。稳定币的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发行渠道,而这些渠道主要集中在三类:加密交易所、Web2巨头以及传统银行。这三者中的大多数都与加密圈传统的构建路径并不契合。
以Tether为例,其成功并非技术上的突破,而是精准抓住了市场刚需和有效的发行渠道。Circle虽然在技术合规上更胜一筹,但也不得不将近一半利息收益分享给Coinbase以换取发行通路。这意味着,缺乏强大发行渠道支持的项目,即使自诩技术领先,也难以撼动USDT的地位,几乎是在做白日梦。
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稳定币过于“无趣”,缺乏10倍、100倍暴富的想象空间,自然难以激起热情和投入。
二、Web2巨头才是真正推动稳定币热潮的关键力量
Arthur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判断极为犀利——“基本无力翻身”。相较于24小时不间断、跨境无阻的美元支付体系,庞大且官僚的银行系统根本难以匹敌。银行的边缘化,反倒为稳定币开辟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而真正具有颠覆潜力的是像Meta、X(Twitter)、Google这样的Web2巨头。它们自带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支付场景,能将数十亿主流用户自然引入稳定币生态。
以亚马逊和沃尔玛探索发行稳定币为例,这不仅是简单的业务扩展,而是直接将主流消费者导流进加密基础设施。这种渗透是无声无息,却影响深远的。
当数十亿Web2用户开始日常使用稳定币,整个DeFi、DeAI、GameFi等赛道的基础设施需求必然大幅提升,形成一个长期的、有力的增长助推器,虽然短期难以被市场直观感知,但绝不可忽视。
三、稳定币IPO潮的背后及其长期价值
尽管整体氛围冷静,市场炒作仍在持续。Arthur提醒,Circle的IPO只是第一枪,未来将有大量“模仿者”跟进。这些项目往往缺乏真正的发行能力,但依靠稳定币的叙事优势,市梦率可能被严重高估。
然而,关键在于,缺少发行渠道的项目注定难以成事。这波IPO浪潮和散户投资者的直接利益关联有限,更多的是“围观式”的市场热闹。
从另一视角看,这股IPO浪潮实际上是加密技术和商业模式向华尔街以及传统投资界的“科普”过程。当更多传统资本认真研究稳定币的商业逻辑,推动Crypto从边缘创新转向主流应用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才真正值得深思。
四、稳定币热潮标志着Crypto基础设施进入新阶段
稳定币Summer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期市场表现,更在于Crypto从“边缘创新试验田”走向“主流商业备选方案”的转折点。
当下,加密圈感受不到热度实属正常,因为游戏规则改变了,真正的主角已从早期投机者转向掌握发行渠道和主流用户入口的企业和机构。
长期来看,随着Crypto基础设施承载起更多真实世界的支付和金融需求,每一位加密原住民都将从这波基础设施升级中受益。未来的财富和机会,将更多地依赖于对这一趋势的认知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