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的风险正在膨胀 美国政策或引爆全球金融地雷

在弗朗西斯科·戈雅的名作《理性沉睡,怪物诞生》中,他以艺术之眼预见了理性放弃警觉后的代价。而当下的稳定币,正处于类似的历史时刻。随着美国政府正式将其纳入金融战略核心,尤其是《天才法案》的通过,一个曾被视为技术中立、非政治化的工具,正在演变为可能动摇全球金融结构的系统性风险源。

 

稳定币源自加密货币世界的去中心化理想,却以对美元的锚定作为其“稳定”的前提。这种“结合自由与权力”的双重性,制造了前所未有的货币混合体:它既不像比特币那样波动剧烈,又不像传统法币那样完全受监管限制,从而吸引了全球大量用户,尤其是在缺乏稳定本币或银行服务的地区。

 

过去几年,稳定币迅速扩张。流通中的稳定币价值已达到2,50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远超许多传统支付系统。据估算,光是2024年,稳定币发行机构购买的美国国债就超过4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联储的重要债权人。而Tether这类发行方,年税前利润高达130亿美元,却拥有不到百人的团队,且总部设在监管宽松的离岸地区。

 

稳定币的“稳定”本质依赖于储备金的可信度与流动性。但一旦储备资产配置不透明、风险集中,或者挤兑压力加剧,就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构成冲击。2023年USDC在硅谷银行事件中与美元脱锚,便是典型前兆。如果未来稳定币市场扩展至2万亿美元规模,这种风险将不再是孤立事件,而是堪比2008年次贷危机的系统性威胁。

 

尽管稳定币被赋予改善支付系统效率、推动金融普惠的光环,其扩张背后却充满政治图谋。特朗普政府通过行政令和《天才法案》为稳定币开道,意图通过民间发行体系输出美元、维持美元霸权,同时贬值美元以缩减贸易逆差。这一策略在短期内可能带来财政红利,但其长期代价可能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控和金融监管权威的瓦解。

 

在新法案架构下,美国监管当局对稳定币的管理权出现碎片化趋势。小型稳定币将交由州政府监管,而大型稳定币仅需接受“独立审计”,却不受联邦层面系统性监管。这种制度安排不仅放松了对储备金安全性的约束,也将系统性金融责任外包给私人机构。与此同时,《天才法案》禁止稳定币支付利息,试图保护传统银行,却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风险杠杆。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联储在新体制下被剥夺了直接发行数字美元的能力。这不仅削弱了其对未来货币形态的主导权,也意味着一旦市场陷入危机,美联储将无力通过自身发行机制缓解流动性短缺,反而被迫为私人稳定币平台“兜底”。

 

国际维度上,稳定币的风险可能被外溢到全球金融体系。欧盟、亚洲和拉美的监管机构面临艰难选择:要么禁止稳定币,放弃其金融便利性;要么推动本国CBDC(央行数字货币)替代;要么默认金融体系进一步“美元化”,并暴露于美国政治周期带来的极端波动中。中国选择了最为激进的策略:全面禁止稳定币,推动数字人民币以保护本国货币主权。然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并不具备中国式数字货币建设能力,其金融安全正面临结构性空心化的风险。

 

种种迹象表明,稳定币正逐渐演化为一场金融制度实验的引爆点。它们可能打破金融旧秩序,也可能在缺乏统一监管与全球协调的背景下,引发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天才法案》在此背景下并未为稳定币建立起稳固的制度防火墙,反而通过模糊责任、削弱央行权能,埋下了未来金融失序的种子。

 

如果说加密资产曾代表对金融主权的一种挑战,那么稳定币则可能成为这种挑战合法化的工具。在政府支持下,这类“半官方货币”已悄然成为美国输出美元、重塑金融地缘格局的新手段。但问题在于,一旦信任基础被破坏,稳定币将从“创新工具”变成“信用幻觉”。届时,不只是持币者和开发者为之买单,更是全球金融体系本身将面临新的不稳定周期。

 

稳定币并非天然的灾难,但其制度构造和扩张路径决定了它是一种高度依赖治理与共识的技术产物。如果这一共识被错误的政策所引导,它所引发的后果将远远超出金融技术范畴,成为新的全球宏观风险源。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