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Circle成功IPO、多个稳定币概念股飙升,市场对“加密货币中最稳定的一环”再度燃起高度热情。稳定币,这一被称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的桥梁”的资产形态,正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快速走红。然而,在这场看似热络的资本盛宴背后,也埋藏着不容忽视的信用、流动性和监管风险。
从边缘实验到资本宠儿:稳定币为何再成焦点?
自2014年USDT横空出世以来,稳定币已从小众加密工具发展为支撑整个数字资产生态的重要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5月底,全球稳定币市值已突破2500亿美元,5年增长逾11倍。其中,Tether的USDT仍占据主导地位,但Circle发行的USDC正凭借更高的透明度与合规性快速追赶。
Circle上市被视为一个分水岭。6月5日,其在纽交所敲钟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登陆主流资本市场的稳定币发行商。上市首日大涨168%,随后的二级市场溢价持续推动加密支付、链上结算及新兴稳定币资产概念股持续飙升。稳定币,正在完成从链上“中间件”到金融“主力军”的华丽转身。
但繁荣的表象之下,业内人士开始担忧,这场看似结构清晰的金融实验,其实隐藏着三大不稳定因子。
一、锚定机制不等于“无风险”:稳定币的脆弱之锚
稳定币以“锚定稳定资产”的结构逻辑建立币值稳定性,形式包括与美元、欧元、黄金等挂钩的法币型稳定币,以及以算法调节供需平衡的算法稳定币。从用户角度看,这些币种可以提供可预测的价格锚,有助于跨境支付、链上交易、资产结算等环节的稳健运转。
但问题在于:锚定并不意味着等价,更不代表不可脱钩。一旦储备不足、兑付机制不畅,或者市场信心波动,所谓的“锚”就可能瞬间失效,引发市场踩踏。
香港注册数字资产分析师学会董事于佳宁指出,大多数稳定币储备资产集中在美国短期国债和货币市场工具,这使得它们在本质上仍与传统金融的波动紧密绑定。“如果未来美债市场出现价格剧烈波动、政策利率突变,或者市场对美债本身的信用出现疑问,这些稳定币的‘1:1’锚定承诺就将面临考验。”
更何况,不同稳定币的储备结构与审计标准差异巨大。USDT的透明度曾长期受质疑,而像USDC这样的“合规派”虽然披露更完整,但仍缺乏统一监管下的审计框架与托管标准。换句话说,用户虽然手握“稳定币”,却很难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持有“稳定的币”。
二、监管正从“观望”转向“落地”:全球立规竞赛加速
稳定币的快速增长,正在倒逼监管体系加快建设。从欧美到亚洲,全球主要司法辖区已不再将稳定币视为“灰色资产”,而是尝试以更明确的法律框架为其设定边界与规则。
- 英国FCA提出稳定币发行人需满足资本金要求,并披露真实储备结构。
- 香港则宣布将在8月1日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涵盖发币许可、托管审计和用户保护机制。
- 美国方面,备受关注的《GENIUS法案》于6月在参议院进入实质表决阶段,要求所有美元稳定币须100%锚定高流动性资产,并对市值超500亿美元者进行年度审计。
这种全球同步的监管节奏,正在带动机构对稳定币市场的再评估。HashKey Group首席分析师丁肇飞指出,“合规化路径清晰之后,更多主流金融机构将有可能涉足稳定币业务,无论是支付系统的接入还是自主发行稳定币,都会成为金融机构参与加密生态的重要抓手。”
但与此同时,监管本身也可能带来成本提高、创新受限等副作用。特别是当不同国家在合规细节上存在冲突时,稳定币的全球流通路径可能因此被割裂,从而削弱其作为“全球通用价值锚”的原始设想。
三、避险工具还是套利通道?稳定币角色日益复杂
稳定币的另一个敏感角色是——它们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实际上承担了“美元替代物”的功能。尤其是在银行系统薄弱、货币贬值严重、资本管制严格的经济体中,稳定币已成为居民资产避险与美元化的重要渠道。
这意味着稳定币并不只是“加密系统内的支付工具”,而逐步被用作跨境资本流动、灰色资产搬运、财富转移的新通道。一方面,它体现了市场对金融效率的追求,另一方面,它也挑战了各国货币政策和资本控制体系的边界。
正因如此,多个新兴市场国家已开始重点监控稳定币资金流向,或推动发展本地央行数字货币(CBDC)以“堵口”。未来,稳定币与CBDC之间的定位博弈或将成为一场“去美元化”背景下的新焦点。
稳定币的未来,是秩序扩张还是信用透支?
短期来看,稳定币在支付、交易和价值存储方面的优势仍不可替代,监管落地和资本进入可能带来二次飞跃。但从中长期看,其作为“半金融工具、半科技产品”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在合规与效率之间反复摆荡。
于佳宁指出,未来稳定币能否真正获得更广泛应用,取决于以下三大核心变量:
1. 监管协同是否形成全球共识,特别是跨境流通、反洗钱与储备披露标准是否趋同;
2. 底层资产的多元性与抗风险能力,即是否可以跳出“只锚定美债”的路径依赖;
3. 技术与传统金融系统的对接能力,包括银行接口、支付网络、结算机制的打通效率。
同时,监管红利的释放不应掩盖技术风险、治理黑箱和信用泡沫等潜在危机。对投资者而言,稳定币或许不再是“只涨不跌”的低风险选项,而是一种需要动态评估信任机制的新型金融媒介。
结语:稳定币不是“稳定”的代名词,而是全球金融变革的试验田
稳定币兴起的背后,是加密世界对传统金融效率的回应,也是金融技术对货币形态的一次挑战。在它越来越像“银行”,越来越合规的过程中,它的野性在被驯服,其风险也在逐步显形。
Circle上市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某个币种会不会脱锚,而是整个加密系统是否会在对“稳定”的迷信中忘记了本该具备的抗风险结构。稳定币这场金融创新的“中场战事”,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