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交汇的转型节点上,摩根大通迈出了决定性一步。6月18日,这家全球最大商业银行之一宣布,将试点推出一种名为JPMD的存款代币(Deposit Token),并将其部署在由Coinbase支持的Base区块链上。这是银行体系首次尝试将原生存款货币直接映射到开放区块链网络上,标志着“链上银行货币”这一构想从概念走向实践。
JPMD代币将在初期阶段仅向摩根大通的机构客户开放,试点期预计持续数月,后续还将逐步扩展至更多币种和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更重要的是,JPMD并非单一功能产品,它未来可能具备计息功能,并纳入现行存款保险体系,成为金融监管框架下的合规数字支付工具。
这一产品的推出,既是对日益庞大的稳定币市场的回应,也展现出摩根大通意图在数字货币领域塑造全新标准的野心。
从JPM Coin到JPMD 存款数字化步入“公开链时代”
摩根大通在数字货币领域的探索并非首次,其早期的JPM Coin系统就已支持大型企业客户在该行内部网络中实现美元和欧元的链上转账。而此次JPMD的最大不同在于,它被部署在Base这一开放的公有区块链上,这意味着其不再局限于银行封闭系统,而是迈入了真正可互操作、可扩展的开放金融网络。
这一转变本质上意味着,摩根大通不仅想让银行业务“上链”,而是希望银行货币本身也拥有链上原生形态。
据摩根大通Kinexys区块链部门负责人Naveen Mallela介绍,JPMD不仅具备传统数字货币的即时转账能力,还将在技术层面支持更复杂的可编程支付逻辑。例如,未来JPMD可被用作链上结算、自动化企业间支付、以及跨境清算等场景。
更为重要的是,摩根大通强调,与由科技公司发行、以短期证券为抵押的稳定币不同,JPMD代表的是商业银行体系下的真实存款,是银行负债的数字映射。这使其不仅具备与法币1:1锚定的信用基础,还可能在未来享受存款保险保护。
存款代币为何不是“新壳的稳定币”?
尽管JPMD与当前广泛使用的稳定币如USDC或USDT在功能上类似,均可实现链上支付和资产转移,但两者的本质差异却极为显著。JPMD是一种由受监管银行发行的数字资产,代表用户在银行的法币存款请求权。它不是凭空创造的数字代币,而是银行体系内的合规“链上存款”。
相比之下,稳定币往往由非银行机构发行,依靠短期国债或商业票据等资产池进行支持。它们虽实现了法币锚定,但往往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清晰的储备机制,甚至容易因信息不透明而引发用户挤兑担忧。
摩根大通正是基于这些隐忧,提出“存款代币比稳定币更具制度优势”。一方面,JPMD能够更自然地嵌入银行体系,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它也更易受到央行、审计机构和反洗钱法规的监管,从而避免了“稳定币过热”可能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
区块链转向合规模式 存款代币成银行新竞争筹码
摩根大通对于稳定币市场的观察亦不无批评。在6月17日的DigiAssets 2025大会上,其执行董事Emma Lovett坦言,稳定币领域正陷入高度同质化与碎片化,过度拥挤的市场格局可能削弱系统效率,也会削弱用户信任。
Lovett指出,当前每一家金融机构都试图推出自有稳定币,这种“泛发行”趋势带来了兼容性障碍。她建议市场应更集中于发展几种通用、受监管支持的链上支付工具,而不是重复制造一系列“谁也不信”的本地化代币。
事实上,这也是摩根大通推动JPMD项目的动因之一。它希望创造出一种既受银行支持、又具备链上原生能力的数字资产形式,作为未来数字经济中“可靠的现金等价物”。
存款代币能否取代稳定币?仍面临三重挑战
尽管摩根大通将JPMD描述为稳定币的“优等替代品”,但这一模式在走向广泛普及前,仍需跨越技术、监管和市场三重门槛。
首先,从技术上看,如何在公共区块链中确保用户身份、交易权限、反洗钱审核等监管要求,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JPMD虽然部署在Base上,但其权限是受控的,仅供机构客户使用,如何平衡“链上开放性”与“合规闭环”之间的矛盾,仍需更多探索。
其次是监管协调问题。不同司法辖区对存款代币的认定尚不一致,特别是在涉及外汇管理、跨境清算等敏感领域,银行如何向监管层证明这是一种“可控的创新”至关重要。
最后是市场接受度。在DeFi与Web3生态已被稳定币深度绑定的背景下,存款代币是否能够快速切入现有链上金融体系,尚有待观察。当前,JPMD仍以机构为主要目标客户,未来能否打破这一壁垒,将决定其真正的应用广度。
摩根大通不是唯一玩家 银行代币化浪潮正在形成
JPMD的试点不仅是摩根大通自身区块链战略的一次延展,更是整个金融体系加速拥抱“链上货币”的缩影。
目前,包括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以及科技支付巨头PayPal等,均在尝试以区块链为基础推出银行支持的数字支付资产。这一趋势正从早期实验逐步演变为行业标准制定过程。
与此同时,美国推动《GENIUS法案》确立稳定币监管框架,也为银行系存款代币打开了合规空间。法案规定,稳定币必须实行一比一储备、接受联邦监管并具备消费者保护机制。JPMD等银行产品正好嵌入这一框架,可能成为政策红利下的“先行者”。
结语:JPMD能否成为“链上美元”的新标准?
摩根大通的存款代币试点表明,传统银行正不再排斥区块链,而是在主动“上链”——不是简单模仿稳定币模式,而是利用自身制度优势,建立一个更稳定、更透明、更受监管认可的数字货币版本。
如果试点成功,JPMD可能不仅是一种支付工具,更可能成为全球银行参与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入场券”。
未来的数字货币版图,或许不再只是科技公司之间的博弈,而是科技与银行之间、链上金融与合规制度之间的重新协商。JPMD只是开端,但它可能是传统金融对Web3规则体系的一次有力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