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企业正在走向华尔街 颠覆者为何主动融入传统金融体系

加密的反叛者正在排队上市。

 

曾以“去中心化”为信仰、以“打破华尔街”为使命的加密世界,如今正迈向华尔街大门,拥抱IPO,接受审计,依赖监管。这一轮风潮的最新代表,是波场创始人孙宇晨——他正通过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SRM Entertainment 的反向并购,将自己的区块链帝国送上资本市场。

 

孙宇晨并不是唯一一位从“革命者”变成“制度合作者”的加密企业家。这正是2025年加密行业深处的一场“身份危机”——也是一次策略重塑。越来越多的加密原生公司正以主动的姿态向华尔街示好,不再执着于彻底“重构”旧体系,而是试图在既有框架中获得资源、声誉与通道。

 

华尔街正成为通往主流的捷径

 

这一波浪潮的引爆点是Circle。

 

作为全球第二大稳定币USDC的发行者,Circle于2025年6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68%。这不仅是对其商业模式的肯定,更是市场对于“合规加密资产”热情的直接反应。Circle的股票发行超额认购25倍,申购需求达到8.5亿股,而实际仅发行3400万股。

 

Circle上市后的市值已突破330亿美元,远高于此前Ripple提出的90亿至110亿美元的收购报价,也远远超过它在2023年融资时的估值。更重要的是,它打通了通往传统资本市场的路径,成为加密行业融资模式的一次关键范式转换。

 

这条路径正在被更多公司效仿。三天后,加密交易平台Gemini提交IPO申请。波场的动作紧随其后。加密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向华尔街投去橄榄枝。

 

加密企业的集体转向背后,是一个逐渐明朗的共识:相比让全世界每一个用户理解私钥、自我托管、流动性挖矿的复杂路径,走传统金融的通道——通过受监管的股票、ETF或信托提供加密敞口——更易获得主流接受。

 

比特币 ETF 成为催化剂

 

自2024年1月首批现货比特币ETF获批以来,加密货币正通过传统金融产品迅速渗透进养老金、401(k)、机构配置等传统场景。截至2025年中,比特币ETF净流入已超过450亿美元。

 

与此同时,MicroStrategy 的市值已超1000亿美元,远高于其所持比特币市值620亿美元。这意味着传统投资者愿意为“合规且公开上市”的加密概念公司支付巨额溢价。这一逻辑同样推动了加密企业对IPO的兴趣:通过公开市场融资、获取信誉背书、加速业务延展。

 

建立信任比强调意识形态更重要

 

加密行业早期以“反建制”为标志,去中心化、抗审查、匿名性曾是叙事核心。但随着生态扩大、用户增长与机构参与,行业的主旋律逐渐发生变化:效率、信任、合规、透明开始成为新关键词。

 

Coinbase 是这一转型的典范。作为首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加密交易所,它曾在2021年被视为新兴资产类别的试验者,如今已被纳入标普500指数,成为机构资金的重要托管方与服务提供商。这一转变提升了整个行业的信誉边界。

 

传统金融监管提供了加密原生治理机制难以实现的“信任锚”:SEC的审计制度、季度财报、市场透明度、信用评级体系,使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在投资时不再“凭信仰下注”,而是按部就班评估。

 

换句话说,华尔街的接纳,不再是“投机者的疯狂”,而是“制度的确认”。当贝莱德、富达等金融巨头将加密资产纳入产品体系,加密产业也随之获得新的合法性。

 

公开市场是战略跃迁的引擎

 

IPO不仅提供资金,更是战略资源的杠杆。

 

企业级加密公司正在打造跨界产品:Coinbase构建托管与做市业务以服务机构;Circle发展稳定币为B2B支付、国债结算与企业金库提供支撑;而LayerZero、EigenLayer等新兴协议也开始构建具备传统业务接口的API服务。

 

这种路径需要持续投入、监管背书与品牌信誉。而上市,恰恰为这些目标提供了资源——股票可以作为并购货币,用于吸收Web2支付公司、牌照公司甚至银行;IPO所带来的社会关注,也有助于与政府、金融系统建立长期对话机制。

 

公开市场融资成为加密公司抵御风险资本退潮的重要选择。自FTX崩塌以来,Web3风险投资在2023年大幅下跌65%。VC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愿意为带“区块链”标签的商业计划书支付溢价。A轮融资断流,估值重估,整个加密初创生态陷入寒冬。

 

而传统股票市场依然开放:只要你具备清晰商业模式、真实收入、受监管架构和合规报表——就可以吸引主权基金、对冲基金和资管机构入场。

 

去中心化理想与制度妥协不冲突

 

这并非理念上的背叛。

 

现实是,大多数用户并不想管理自己的私钥,也不想为一次交易支付Gas费。他们希望享受加密技术带来的优势——如秒级结算、跨境交易、可编程货币——但希望以更熟悉、更可靠、更易用的方式获得这些服务。

 

行业的方向也正在顺应这一需求。从DeFi转向ReFi(合规金融)、从DAO治理转向受托结构、从匿名用户转向实名账户。新一代加密产品将具备更好的用户体验、更高的安全性和更成熟的合规框架,而不再只是“代码即法律”的狂热试验场。

 

终局可能不是“无中介”,而是“新中介”:比传统金融更高效、更透明、更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但仍具备某种形式的中心化服务或责任。

 

未来的趋势: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型企业

 

我们正在见证的是一场加密企业战略核心的转型:从技术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接口,从局限在加密原生社群的自循环,迈向主流世界的广泛连接。

 

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是:

 

- 具备合规架构与审计机制;

 

- 构建连接Web2与Web3的中间层服务;

 

- 拥有现实场景中的支付、结算、托管、存储等功能;

 

- 能够通过公开市场获得融资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既懂得在链上构建协议,也理解在现实世界中与监管对话。这类企业将在2025年之后逐渐成为加密产业的主心骨。

 

结语:敲开华尔街的大门并不等于背叛信仰

 

加密行业的未来可能并不在孤岛式的生态系统,而是在与全球金融体系共生的融合区。在这个过程中,信任比意识形态更重要,用户体验胜过技术纯粹,制度建构比市场理想更为基础。

 

如果说早期的加密行业是“以链破界”,如今的阶段则是“借界反哺”。当一家公司完成产品市场契合后,主动敲开华尔街的大门,不应被视为妥协,而是一种进阶。

 

正如我们所见,传统金融世界似乎也在热情等待你的到来。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