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项目结构性选择之辩 加密基金会是否走到了尽头
在加密行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由a16z(Andreessen Horowitz)提出的“加密基金会时代终结”观点激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这一观点主张,早期加密项目应减少对离岸非营利基金会的依赖,转而采用更高效、合规的运营结构。虽然这一立场受到部分质疑,但也引发了行业对项目架构、监管合规、代币治理及去中心化机制的深刻反思。
这篇文章围绕a16z原文中最具争议的五个问题展开分析,涵盖税收、非营利组织的局限性、基金会的未来角色、DevCo与基金会的权衡、以及DUNA等新型组织结构的法律逻辑,并对其背后的制度设计意图进行了系统性扩展。
税收与架构复杂性的权衡:离岸基金会真的划算吗?
支持设立离岸基金会的主要动因之一是税收优化。但a16z指出,虽然离岸架构在表面上可以提供税收优惠,然而背后却隐藏着运营复杂性与法律风险。
为了实现这些节税效益,美国加密项目通常需保持离岸基金会与项目运营方(DevCo)之间的严格隔离,例如避免资源混用、人员交叉、决策重叠等,这往往会引入巨大的合规压力与沟通障碍。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经验中,创始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放弃这些理论上的节税空间,以换取运营的灵活性和法律环境的清晰性。毕竟,初创项目失败的最大原因往往不是“税没优化”,而是“产品没做好”。
此外,a16z强调,如今像DUNA这样的合规组织形式,已可以在境内提供与基金会相近的税收效率。也就是说,税务已不应成为选择基金会结构的唯一理由。
公益公司与传统基金会的制度差异:激励机制才是核心问题
很多人将PBC(公益公司)和基金会等同视之,但二者之间在激励结构和法律约束上存在根本性差异。
PBC是一个特殊类型的营利性公司,其最大的特征是:既有股东义务,又允许追求公共利益。这使得它们能够在不放弃商业效率的基础上融入长期的公益目标。PBC可以发工资、筹资、提供激励,具备完整的市场竞争力。
相较之下,基金会作为传统非营利组织,其治理目标常常与激励机制相矛盾。一旦基金会试图进行营利性运作,比如产品开发或用户增长,就极易触碰到税法和合规底线。缺乏盈利动机,也常常导致这些组织运营低效、创新乏力。
特别是在需要用户增长、产品迭代、市场拓展的加密网络早期阶段,这种“非盈利的市场参与者”几乎难以与机构化团队抗衡。因此,依赖基金会进行早期生态建设,可能并非理性选择。
基金会并非无用 但应明确其使命边界
a16z强调,他们并非主张“彻底废除基金会”。相反,对于特定目标,例如协调拨款、治理维护、生态治理等工作,基金会依旧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在项目进入成熟阶段之后。
例如Uniswap基金会或Compound新基金会模式,便通过建立“监督而非管理”的治理结构,使得代币持有者通过资金支持(或撤回支持)来间接影响基金会行为,而非介入其日常运作。
a16z进一步指出,美国即将推进的市场结构立法将明确基金会、企业与代币治理之间的权责边界,这也意味着未来“表演式去中心化”的窗口正在关闭,留给基金会的角色,将更聚焦于“服务型治理”,而非“控制型运维”。
“纯基金会”模式可能损害去中心化生态
表面上看,将DevCo完全剥离、仅由基金会主导的“纯基金会”模式,似乎更符合“去中心化”的理念。然而,a16z指出,这种方式在实际中往往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在没有营利组织参与的情况下,项目缺乏快速产品验证(product-market fit)所需的反馈机制。而且,基金会自身缺乏评估和支持应用开发者盈利能力的制度工具,因此常常在无意中制造出“中心化的不对称”:由基金会资助的产品长期亏损但能生存,而真正的独立开发者却难以为继。
最终结果是:独立开发者被边缘化,用户参与动力减弱,网络生态无法自我演化。这显然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要求。
DUNA 作为治理容器的合规替代方案
为了解决这些结构困境,a16z提出DUNA(去中心化非营利协会)作为更具法律适配性的新选择。DUNA的关键优势在于,它并不承担产品开发或商业运维职能,而是作为代币治理的合法容器——即一个代表链上投票结果的法律接口。
这意味着,DUNA可以确保协议治理合法化,同时避免传统非营利组织中常见的治理错位与合规困境。更重要的是,DUNA 并不等于免税组织,它可合法参与盈利性行为、接受合理报酬,并具备灵活的资产使用方式。这在美国怀俄明州的法规体系中已有明确支持。
相对于庞大低效的离岸基金会,DUNA为那些希望在境内合法发展、又不想放弃去中心化愿景的项目提供了“刚刚好”的治理结构。
总结:加密架构选择的理性重估
在2020年代初的加密项目热潮中,设立离岸基金会曾被视为“去中心化”的标准流程。但如今,这一做法正在接受重新审视。
a16z 的立场清晰而现实:
- 早期阶段需要的是速度与反馈,公司架构最合适;
- 生态治理需要可信中立,基金会可以胜任;
- 代币治理需要合法接口,DUNA是可行方案。
去中心化并不是一个“形式正确”的问题,而是一个激励清晰、反馈真实、治理有效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如何最大化成功概率”的设计题,而不是一个“如何模仿以太坊”的姿态秀。
在新的监管和技术框架下,适时地拥抱合规、高效和功能分明的架构,或许才是未来十年Web3持续发展的真正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