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热潮背后 潮玩能否逃脱NFT式崩盘命运
一只造型“丑萌”的小精灵被拍出124万元高价,明星争相晒图带货,年轻人不惜用iPhone交换一款隐藏款盲盒,泡泡玛特的股价一年之内上涨近10倍……Labubu的火爆场面,让人不禁回想起2021年NFT巅峰时的荒诞景象。
潮玩不再只是玩具,而是演变为新的金融衍生品,一种以社交与稀缺为核心的投机资产。当潮水褪去,这一轮狂热究竟是中国原创IP崛起的起点,还是又一次泡沫式的击鼓传花?
从收藏品到身份标签 Labubu如何成了“潮玩硬通货”
1. 反传统审美下的Z世代共鸣
Labubu之所以脱颖而出,恰恰因为它“反美学”:尖牙獠目、异色眼睛、夸张笑容,一反传统可爱的形象,却恰恰迎合了Z世代的心理投射。这一代年轻人在“高压竞争”与“审美疲劳”中,更青睐那些边缘化、个性化甚至略带荒诞气质的角色,Labubu成为他们情绪发泄的载体,也是“我很特别”的身份标识。
心理学研究指出,“畸形美”往往比对称可爱更能唤起记忆与情感反应。这也解释了为何Labubu比传统潮玩IP更能激发年轻人的收藏与炫耀欲。
2. 盲盒机制+明星背书 激发双重成瘾
Labubu所在的泡泡玛特深谙心理机制:通过盲盒设置低概率的隐藏款,让消费者沉溺在“赌概率”的快感之中。以隐藏款1/144的稀缺概率为例,复购率高达45%,其中不乏“开盒上瘾”的重度用户。
与此同时,明星效应进一步放大品牌声量。BLACKPINK成员Lisa在直播中展示Labubu称其为“我的宝贝”,瞬间在东南亚引爆,溢价高达7倍;蕾哈娜公开拎着Labubu挂件配爱马仕,引发全球潮流模仿,Labubu直接被抬进奢侈品符号序列。
3. 社交裂变驱动的病毒式传播
TikTok上Labubu开箱相关视频播放量已超过10亿,社交网络中的“炫娃”逻辑与NFT用户晒猴子头像如出一辙。在泰国、英国等地,一些年轻人甚至将Labubu隐藏款当作交换物,与LV包等奢侈品等值交换,潮玩俨然成为“社交货币”。
潮玩与NFT的镜像共振
1. 利用名人与稀缺炒作制造价值幻觉
NFT依靠区块链的“唯一性”炒作稀缺,Labubu则通过“全球唯一薄荷绿”拍卖等手段复制公式;NFT有马斯克、Beeple,Labubu有Lisa、蕾哈娜;NFT用拍出4.5亿元的Beeple作品制造FOMO,Labubu用拍出108万元的个例标定“市值神话”。两者如出一辙。
2. 情绪共识替代实用价值成最大软肋
无论是NFT头像,还是售价万元的Labubu,真正支撑其价格的并非实际用途,而是社交情绪和认同共识。一旦共识动摇,价值立刻蒸发。数据显示,Labubu中68%的款式在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堪比比特币,远高于黄金或其他实体商品。
3. 炒作链条中的击鼓传花游戏
黄牛利用外挂软件大量囤货;投机者把潮玩当金融资产加杠杆买入;品牌则精准“限量”,用饥饿营销吊足市场胃口。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击鼓传花”链条,而真正喜爱Labubu的普通用户,往往是最后一个接盘的“韭菜”。
泡泡玛特并非第一次制造泡沫
1. Molly泡沫已提供前车之鉴
泡泡玛特此前打造的明星IP Molly也曾风靡一时,甚至与LV联名拍出万元高价。但不到一年,热度开始减退,部分系列现价暴跌50%以上。SKULLPANDA作为另一个高人气IP,在短短半年内二级市场转售价就下跌40%,足以证明潮玩IP的生命周期短暂而脆弱。
2. “限量神话”难敌产能扩张诱惑
NFT的不可复制性至少受链上机制保障,而潮玩则完全取决于品牌的产能策略。一旦Labubu开始大规模复刻所谓的限量款,用户对“稀缺”的信任将迅速崩塌,届时所剩下的,仅是一只“塑料玩具”。
实体能否逃脱泡沫命运的关键在于IP内容化
1. 实物属性无法抵消投机本质
尽管Labubu是可触摸、可改造的“实体物”,但其高价溢价的本质依然是“社交价值”,而非实用价值。一旦稀缺性被稀释或话题热度退潮,那些曾花高价“换娃”的用户,很可能如同曾投资NFT的散户一样,被时代抛在身后。
2. 想要长红必须走IP宇宙路线
泡泡玛特正在试图通过内容拓展来延长Labubu的生命周期:开发动画、与可口可乐等品牌联名、筹建主题乐园……目标是将其从“盲盒偶像”变成“文化IP”。但相比Hello Kitty、皮卡丘等文化符号,Labubu的“故事力”仍过于薄弱,尚未摆脱“靠脸吃饭”的短视营销。
如果泡泡玛特不能尽快完成从“潮玩制造商”向“IP运营商”的跃迁,Labubu终将成为又一个昙花一现的投机产物。
结语:潮水退去 谁能真正站稳
Labubu的爆红既是中国年轻人消费观念变化的缩影,也是流动性宽松时代资本逐利的产物。在缺乏长期价值支撑的前提下,潮玩正逐步演化为另一种“炒作型资产”,重走NFT老路的风险正在积聚。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Labubu还能涨多久”,而是泡泡玛特是否愿意放弃短期的营销快感,沉下心来为Labubu打造一个能跨越世代、打动人心的内容生态。如果不能,那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在二手平台上看到“白菜价出Labubu,支持自提”这样的落幕宣言。
唯一值得期待的,是Labubu能否从泡沫中走出,成为真正属于中国的世界级IP,而非又一个炒作时代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