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不再只是硅谷程序员或华尔街基金经理的玩具。根据美国国家加密货币协会(NCA)2025年5月发布的报告,数字资产已渗透入美国主流社会,成为5500万普通人购物、储蓄、汇款乃至谋生的现实选择。这一趋势表明,加密货币正迅速从金融边缘走向核心,从“投机资产”演变为“新常态”。
加密用户画像发生剧变 走出“精英圈”
NCA与哈里斯民调公司合作开展了覆盖5.4万人、针对1万名数字资产持有者的深度调查,结果颠覆了传统印象:如今的加密用户既不是身着连帽衫的极客,也不只是金融大佬的投资工具,而是跨越年龄、性别、阶层、地理位置的美国普通人。
这份《加密货币现状2025》报告显示,约21%的美国成年人持有某种形式的加密资产,涵盖了从俄克拉荷马的建筑工、芝加哥的街头艺术家到堪萨斯的退休祖母。约39% 的加密用户用于实际消费,22% 每周至少使用一次;31% 曾使用加密货币向境外或州外亲人汇款,显示出其在支付与跨境转账方面的替代作用。
报告撰写人、NCA副总裁Ali Tager指出:“加密货币早已不再是炫耀财富或投机工具,而是越来越多普通人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日常工具。”
金融民主化趋势加速 普惠效应初现
调研还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加密资产有可能成为弥合金融鸿沟的重要工具。数据显示:
45% 的用户认为加密有助于提升金融包容,尤其对传统银行服务覆盖不足的地区;
38% 强调其在推动绿色经济、数据透明度等方面的正向作用;
31% 的持有者为女性,代表超过1700万美国女性用户;
将近900万持有者年龄超过55岁,打破“加密只属于年轻人”的刻板印象。
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结构性变化:加密货币不再是技术精英和高风险投资者的小众工具,而是在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字民生工具”。
Tager分享了一些真实案例:德州的单亲妈妈靠学习链上交易实现财务独立,堪萨斯的牧场主利用区块链记录肉牛供应链数据。这些故事不再是“追求财务自由”的梦想,而是“改变命运的工具”。
普及度提升但仍需制度保障 安全与信任成关键问题
然而,加密资产的大众化也带来新的挑战。75% 的受访用户表示担忧诈骗与账户安全问题,尽管其中仅有3% 表示曾亲身经历欺诈事件。这表明用户普遍认知风险,但实际受害比例较低。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达81% 的加密用户表达了获取知识的迫切愿望。他们关注的重点并非“财富密码”,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合规、安全地使用加密技术——包括税务、身份验证、投资策略等。
正因如此,Tager强调:“行业不能再靠KOL喊单与炒作生存了。公众真正想要的是可信、系统、实用的信息与教育。”
公众期待“智能监管” 华盛顿态度转变
尽管“去中心化”是加密世界的初衷,但越来越多美国用户并不反对政府监管。NCA数据显示,64% 的用户支持监管框架,67% 担心监管过度扼杀创新,而73% 坚信美国应在全球加密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背后是人们对“明确规则”的强烈渴望。2025年,美国政府对加密行业的态度开始出现结构性转变:
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内,财政部长 Scott Bessent 表态支持加密友好政策;
国会层面,《比特币战略储备法案》等法案推动形成统一监管框架;
各州层面,如怀俄明州、德州等持续推进链上监管实验。
这一系列政策倾斜,增强了市场信心。数据显示,44% 用户相信加密可提升金融系统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另有44% 看好其提升交易效率与速度的能力。
Tager总结说:“真正推动加密从小众走向大众的,不只是价格或投机,而是它的社会使命:在传统金融覆盖不足、效率低下的地方,成为更具包容性和可达性的替代选择。”
全球化与挑战并存 加密迈入关键十年
尽管美国市场的普及率和政策变化值得关注,全球加密用户规模仍存在统计差异。Messari在2025年的报告中估计,全球活跃用户约为3000万至6000万,与NCA估算的美国5500万略有出入。这背后反映的,是统计方式、样本来源、访问渠道上的巨大差异。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加密正在迎来一个临界点:它不再只是技术实验,也不只是资产炒作,而是被越来越多普通人纳入“日常金融生活”版图。
未来十年,加密货币是否能真正融入主流社会,将取决于三个核心变量:
1. 制度环境:监管是否清晰而平衡;
2. 教育普及:普通人是否能获得可信的金融科技知识;
3. 基础设施:链上应用是否真正解决现实问题,而不仅是重复发币或构建金融“乐高”。
如果这些条件得以实现,加密或许真的会从“新时代的投机资产”,转变为全球化数字经济的公用工具——一个低门槛、高效率、抗审查、可编程的金融基础设施。
这场变化不再只属于精英,也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