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Web3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选择将项目从中国大陆迁出,试图通过海外注册来规避国内严格的监管。然而,这种“出海”策略能否真正帮助Web3项目避免中国法律的追责,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不少创业者认为,项目注册在境外就能摆脱中国法律的管辖,但根据我们团队代理的多个案例来看,现实远比想象中的复杂。本文旨在揭示Web3创业者在“项目出海”时常见的合规误区,帮助技术创始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律的“穿透式执法”模式,从而减少潜在的法律风险。
一、为何Web3项目纷纷选择“出海”?监管压力下的生存逻辑
对于大多数创业团队而言,尤其是刚刚起步的Web3项目,最直接的需求就是“生存下来”。在资源紧张、时间紧迫的初创阶段,合规性问题常常被排在次要位置。然而,随着国内监管政策逐步明朗,创业者不得不重新审视项目的法律框架和发展路径,确保合规性和长远发展。
自2021年中国的“924通知”发布以来,针对加密货币及区块链项目的监管不断加码,很多Web3项目选择将注册地迁往海外,如新加坡、开曼群岛、BVI等地,试图避开国内的监管雷区。这些地区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成为了许多项目的首选。然而,这种“出海”策略是否真的能够有效规避中国的法律管辖,值得所有创业者深入思考。
中国的监管框架,尤其是针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早已不容忽视。根据2017年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和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两份政策文件,首次代币发行(ICO)被明令禁止,而虚拟货币相关活动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尤其是924通知明确提出,即便是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也不得向中国大陆的居民提供服务。如此高压的监管环境让很多Web3创业者选择“出海”,但是否真的能通过这一方式规避风险呢?
二、出海注册真的能规避中国法律风险吗?
许多Web3项目方在启动之初,就在考虑将公司注册地设在开曼群岛、BVI、新加坡等地,并且常常咨询律师关于注册架构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往往有一个核心假设——认为只要项目注册在境外,就能避开中国的法律管辖。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
首先,离岸架构主要起到商业隔离的作用,而非刑事保护的功能。它能够帮助企业避免美国等地的证券法约束、优化全球税收结构、设计资本融资方式,并实现与中国境内实体的账务切割。但在刑事责任层面,离岸架构无法提供绝对的保护。一旦项目涉及到中国法律明确禁止的行为,如非法经营、洗钱、赌博、传销等,即使项目公司注册地在境外,按照中国刑法中的“属地管辖”或“属人管辖”原则,中国司法机关依然有权追责。
例如,假设某Web3项目在开曼群岛注册,并且其技术团队分布在新加坡和香港,但如果该项目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大陆用户,或者其商业活动涉及中国的金融市场,那么即便项目设在海外,中国司法机关依然有可能介入追责。
三、穿透式执法:Web3项目需关注的几个关键维度
对于Web3创业者,尤其是技术创始人和CTO,理解中国司法机关的“穿透式执法”模式,是避免法律风险的关键。所谓“穿透式执法”,就是指中国司法机关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能够突破公司注册地和运营地点的限制,从实际运营行为中确认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可以通过“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来理解这一模式:
1. 属地原则:即使项目公司注册在境外,如果存在以下情况,中国司法机关依然可以将项目视为“发生在境内”,并对相关行为进行追责:
- 项目主要面向中国用户,且积极开展中文社区、市场推广等业务;
- 项目核心成员或技术团队仍然在中国境内,进行运营或管理;
- 项目存在境内合作、结算、资金转移等活动,甚至通过外包或代理公司完成。
2. 属人原则:根据中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境外实施的行为,如果触犯了中国的刑法,依然可以追溯责任。例如,如果中国开发者在海外参与设计非法募资平台、链上博彩平台等,只要涉及中国境内的金融活动或违法行为,仍可能被中国司法机关追责。
“穿透式执法”在Web3领域的表现形式包括:
- 穿透注册地:即使公司注册地在开曼、BVI等地,但如果实际运营、推广及结算等活动发生在中国,项目仍可能被认定为“境内实施的非法行为”;
- 穿透技术身份:即使某些技术负责人不参与运营,也不直接管理资金,但如果他们涉及代码提交、合约管理、私钥控制等核心行为,依然可能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
- 穿透链上数据:通过链上数据的溯源与KYT(Know Your Transaction)审计,监管机构能够追踪到项目是否在服务中国用户,是否涉及非法资金流动、洗钱、诈骗等违法活动。
四、项目出海并非万无一失,创业者需全面评估风险
对于Web3创业者而言,单纯地将项目注册在境外,并不能自动免除合规风险。合规风险评估不仅仅是关于注册地的选择,更是关于项目业务本身、资金流向、用户群体以及与中国境内的联系等多方面的考虑。仅仅依靠“出海”这一措施来规避中国法律的管辖,是非常不全面的。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风险,创业者和技术负责人应从项目初期就深入了解中国相关法规,清楚项目是否涉及虚拟货币的非法发行或交易,是否涉及中国境内用户,是否有违法的资金流动等。一旦涉及风险领域,应及时调整商业模式和运营架构,避免触碰中国法律的红线。
结语
在Web3行业,法律合规性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话题。虽然海外注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项目规避某些商业风险,但对于合规和刑事风险的防控,单纯依靠“出海”并不够。创业者需要从项目本身出发,全面评估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理解“穿透式执法”背后的法律逻辑,确保项目从0到1的每一步都符合相关法律的要求。
通过早期的合规风险识别,Web3创业者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的领域里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