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这一天成为了新加坡Web3行业从业者们心中难以忽视的节点。当天,新加坡正式实施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FSMA)第137条规定:凡是在新加坡设有营业场所,且提供数字代币相关服务的个人或企业,无论其客户是否在本地,都必须持有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牌照,否则将承担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标志着新加坡对数字资产领域监管力度的空前加强。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5月30日发布的最新监管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未持牌的相关服务提供者必须立即停止所有境外业务,同时不再承认牌照申请中的“待审状态”作为合法经营依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可能是全球最严格的加密资产监管政策之一,带来了极大的行业震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此次监管背后的法律逻辑与行业影响,ChainCatcher特地咨询了专业律师,并访问了五位长期扎根新加坡的Web3从业者。他们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多层次、多样化的行业图景。
法案深度解读:新加坡数字资产监管全方位升级
与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数字经济专委会主任郭亚涛律师交流时,我们发现此次FSMA监管体系不仅是对2019年《支付服务法》(PSA)的一次补充,而是一次全面升级的跨境监管框架。
首先,FSMA的适用范围涵盖境内外所有相关业务。无论服务是否面向境外客户,只要企业或个人在新加坡设有办公或运营地点,就必须严格遵守新法规。这种“穿透式”监管打破了以往只监管境内客户的传统思维,显示出MAS强化本地监管的决心。
其次,FSMA在监管重点上从“机构许可”转向“个人责任”。与PSA注重企业资质不同,FSMA明确要求对从业人员的资格和背景进行严格审查,涵盖自由职业者、顾问、远程开发者甚至行业意见领袖(KOL)。这表明,监管不再仅仅关注公司主体,更深入到每个参与者个人,极大提升了从业门槛。
再者,FSMA显著提升了合规标准。即便企业已经持有旧牌照,也必须重新申请,并满足25万新币注册资本、常驻合规官、独立审计及定期报告等多项严格要求。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管控措施也进一步细化,整个合规体系更加成熟且复杂。
五位新加坡Web3从业者讲述他们的真实经历
新规颁布后,Web3从业者的反应各异,反映出行业内部不同的心态和处境。以下是五位在新加坡长期工作或创业者的故事与看法:
Chari:小团队的挣扎与自我突破
作为一家代币运营项目的创始人,Chari坦言,监管的升级无疑让小团队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对于他们来说,业务本身尚未稳定,却已需应对复杂的合规压力和高昂成本。Chari认为,新加坡正逐步转向服务成熟企业的“总部经济”,对早期创业者缺乏足够支持。尽管如此,他仍抱持乐观态度,坚信小企业能在复杂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路径。
极客少年:务实监管背后的现实考量
这位在新加坡深耕场外交易(OTC)多年的行业人士将MAS形容为“务实的渣男”,直言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谁能带来真实价值,谁就能留下,谁制造泡沫就得被清理。他认为此次监管并非“铁拳”,更多是针对行业内灰色地带和空壳公司的警示。许多边缘从业者因此选择暂时退出或保持低调,期待更明朗的监管信号。
John:政策背后的生态稳定需求
专注于Web3和AI交叉领域的John指出,新加坡监管的严厉反映了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干预。政策的收紧旨在防止风险外溢,保障经济稳定与投资安全。他观察到,自由职业者和远程工作者趋向低调经营,试图减少风险暴露,体现出市场对监管的高度敏感和适应性。
Neil:从长远视角看待新加坡Web3发展
扎根新加坡近20年的Reddio创始人Neil则强调,监管的严格并不代表排斥Web3,反而是对既有法律框架的完善和细化。实用型和治理型代币暂时不在核心监管范围内,且MAS保持开放透明,政府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生态建设。Neil相信新加坡依旧是全球最具包容性和创新活力的Web3发展土壤。
Chess:金融监管升级中的非金融团队优势
作为AI领域的创业者,Chess认为此次监管主要针对金融属性较强的企业和项目,而非所有创新团队。他所在的小型AI初创团队几乎没有受到影响。Chess认为新加坡适合小团队和个人创业,语言文化优势明显,监管虽保守但秉持公平和理性,愿意为创新者提供空间。
监管收紧背后的行业启示
新加坡加强对数字代币服务的监管,体现了这座国际金融中心在快速发展Web3行业过程中的理性自我校准。监管力度加大并非驱逐,而是重塑行业秩序的必要步骤。Web3从业者面临的选择不仅仅是离开还是留下,更是如何在更严格的规则下寻求长期的稳定发展与合规路径。
未来,新加坡的Web3生态或将向更加规范、专业的方向转型,吸引更具实力和合规意识的企业和人才。与此同时,部分边缘或初创团队可能被市场淘汰,行业生态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和整合。对那些愿意适应变化、主动合规的从业者而言,新的政策环境同样孕育着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