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稳定币到代币化存款:德意志银行的数字货币战略布局与金融重构思路

近年来,全球主流金融机构正逐步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尤其是在稳定币和代币化存款等数字货币形态上的探索。作为欧洲最大银行之一,德意志银行对这两个方向的布局,标志着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融合迈出关键一步。

 

根据彭博社报道,德意志银行正在深入评估两条数字货币路径:一是考虑发行自身的欧元稳定币,或通过子公司DWS与Galaxy Digital、Flow Traders等行业巨头合作,参与创建新型行业稳定币AllUnity;二是聚焦代币化存款在支付与结算领域的潜在变革能力,探索其如何提升金融基础设施的效率与稳定性。

 

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金融架构的一次重构尝试。

 

一、稳定币战略:架起传统金融与开放金融之间的桥梁

 

德意志银行的稳定币布局体现出其意图弥合传统金融与新型数字支付生态之间的断层。AllUnity 项目作为其中的关键载体,其最大特征是计划完全基于欧元资产进行储备,并在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的监管下运营,目标是在2025至2026年之间正式推出。

 

该稳定币不仅希望服务于企业级支付需求,还专门聚焦一个独特而前沿的场景:物联网设备之间的自动化支付。这意味着未来无需人工干预,设备之间可以以秒级速度完成支付结算,为“机器经济”提供可信赖的支付中介。

 

与当前主导市场的美元稳定币如USDT和USDC相比,AllUnity在法律合规性与本币锚定方面更具优势,尤其适用于欧元区企业和用户。然而,它同样面临强烈竞争——美元稳定币目前占据约99%的市场份额,AllUnity需要在合规、效率、流动性和收益率方面提供差异化服务,才能获得认可。

 

德意志银行或将结合DWS的资产管理能力,通过合规的货币市场基金等形式,为其稳定币嵌入“低风险可生息”的属性,以吸引机构用户长期持有。

 

二、代币化存款探索:从银行内生功能出发提升系统效率

 

与稳定币作为“去银行化”的支付解决方案不同,代币化存款的设计初衷则是银行体系自身的数字化升级。其本质是将银行存款映射为区块链上的代币,实现价值传递与账户变动的实时同步。

 

摩根大通的JPM Coin便是最典型的代币化存款实例,它允许机构客户之间以代币形式进行跨账户结算,后台则自动调整对应的法币账户余额。这种模式有效消除了清算中介,提高了效率,特别适用于跨境、大额和高频交易场景。

 

德意志银行尚未公开此类项目的具体路径,但其在区块链支付平台Partior的投资,以及与瑞士Taurus的数字资产托管合作,说明其已在相关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进行前置性部署。

 

从香港金管局的“Ensemble”实验中可以看到代币化存款的潜力——通过与批发央行数字货币(wCBDC)结合,代币化存款可在绿色债券发行、碳信用交割、电子提单清算等复杂金融场景中实现分钟级券款对付(DvP),从而打破传统T+2结算周期的限制。

 

三、两者的本质差异:功能定位与制度归属

 

稳定币与代币化存款虽都属于数字货币范畴,但其功能定位与监管逻辑有本质差异。

 

首先,在发行主体方面,稳定币可以由银行或非银行机构(如Tether)发行,其开放性为金融普惠提供可能。而代币化存款只能由获得银行牌照的机构发行,并严格对接现有账户系统,其封闭性则保障了风险可控。

 

其次,在底层资产方面,稳定币通常锚定法币储备,其背后可能包括短期国债、现金与回购协议等。而代币化存款则直接映射真实银行账户中的法定存款,其链上动作必须对应链下账户变化。

 

第三,在技术架构方面,稳定币多部署于公共区块链,利于开放生态融合;代币化存款则运行于许可链或私链,限制参与者范围但增强合规性和监管透明度。

 

这些差异决定了两者的应用重心:稳定币更适合全球散户或新兴市场的普惠支付;代币化存款则专注于机构业务与合规场景的流程优化。

 

四、监管考量:从开放实验到制度融合

 

稳定币的开放性也带来了更复杂的监管挑战。欧洲MiCA法案和美国的GENIUS提案都要求稳定币发行者持有高质量、流动性强的储备资产,并具备清晰的法律身份。

 

稳定币还面临一项根本性难题——是否属于“证券”或“货币”?若被定性为证券,则需要额外合规流程,成本大幅上升。比如,Tether目前持有近千亿美元美债,若其稳定币被界定为证券,将引发连锁监管反应。

 

相比之下,代币化存款继承银行业现有监管体系,无需重新界定法律属性,自动纳入存款保险体系,符合《巴塞尔协议》相关的流动性覆盖率(LCR)要求。但同时,其发展也受到现有银行架构限制,难以在去中心化生态中广泛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代币化存款可编程性增强(如自动利息分配功能),其“货币纯粹性”正在被重新评估。一旦其功能越界至证券化领域,也可能面临类似稳定币的监管挑战。

 

五、收益逻辑与市场前景:稳定币争夺流动性,代币化存款聚焦效率溢价

 

在稳定币领域,机构参与者的竞争日益激烈。尽管USDT和USDC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去中心化稳定币、欧元稳定币和“生息型”稳定币正在蚕食其边际份额。例如USDe等新产品通过结合质押衍生品与对冲机制,年化回报达5%以上,吸引大量机构流入。

 

德意志银行必须探索一种监管容忍度高、流动性强、收益可控的产品架构,以吸引长期持有资金。AllUnity的差异化策略可能在于将其纳入DWS的基金结构中,使其同时具备货币稳定性与资金回报能力。

 

相比之下,代币化存款并不强调投资回报,而是提供“效率红利”。通过自动化流程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其收益体现为资金沉淀期间的利差收入、结算服务费、合规节省等。

 

例如,摩根大通通过JPM Coin将结算时间从T+2压缩至数分钟,流动性释放带来的实际成本节约可观。香港绿色债券代币化试点数据显示,失败率因自动执行流程下降约30%,提升了金融产品整体交付稳定性。

 

六、融合趋势:双轨并行向协同演进

 

未来,稳定币与代币化存款的界限将逐渐模糊。两者在合规、技术、使用场景上将出现融合与互补趋势:

 

首先,机构稳定币的兴起将弱化其“去中心化”标签,成为链上版的现金管理工具,如BlackRock的BUIDL基金通过稳定币形式实现链上利息分配,德意志银行可借鉴此模型,升级AllUnity为“收益型稳定币”。

 

其次,代币化存款可能部分开放,允许非银行客户参与其结算逻辑,尤其在供应链金融和产业互联网场景中形成闭环支付网络。

 

最后,在基础设施层面,银行有可能搭建统一的结算门户,企业客户通过代币化存款完成大额转账,而中小企业或IoT设备通过稳定币实现小额支付,系统在后台自动完成二者的兑换与清算。

 

这种层次分明但互联互通的货币结构,或将成为未来数字金融生态的主流架构。

 

结语:货币的再造与秩序的重塑

 

稳定币代表了开放金融的“血管系统”,正在向全球最需要支付工具的边缘市场渗透;代币化存款则是传统金融内部的“神经系统”,以更高效率协调机构间的资金流动。

 

德意志银行在这两条路径上的双重布局,既是对市场趋势的响应,也是对未来金融秩序重构的前瞻性探索。未来,货币不再是单一形态,而是层级多样、路径融合的数字体系。稳定币与代币化存款,正是这一变革图景中的两个核心支点。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