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全面收紧Web3监管 亚洲加密行业加速撤退

2025年5月30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发布关于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新规的正式回应文件,宣告了Web3行业在这个曾经的加密友好港湾迎来前所未有的寒潮。这份新规将在2025年6月30日正式生效,MAS明确指出,不设任何缓冲期,这也意味着一场波及全亚洲的Web3“急刹车”已经启动。

 

MAS在文件中的一句话耐人寻味:“We will be extremely cautious.” 这是MAS对外释放的强烈信号:新加坡已经不再容忍任何形式的灰色地带,数字代币相关业务必须全面纳入监管体系。

 

这个曾被誉为“加密创业圣地”的岛国,正以断崖式的监管变革,彻底告别了昔日的宽松政策,监管套利的黄金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昔日辉煌的终结:曾经的避风港,如今的高墙铁网

 

回溯2021年,当全球多个主要国家开始对加密行业收紧监管,中国宣布全面封禁加密交易,美国SEC四处挥舞监管大棒,新加坡却逆势而上,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Web3创新者。那一年,Three Arrows Capital、Alameda Research、FTX亚洲总部等加密巨头陆续落户新加坡,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没有资本利得税,更因为MAS曾展现出一种“鼓励创新、审慎监管”的理性态度。

 

新加坡由此成为全球Web3项目的首选注册地。在这里注册公司,即可面向全球用户合规运营数字资产业务,同时搭上新加坡金融中心的信誉快车。这个玩法,也成为Web3创业者们津津乐道的“新加坡模式”。

 

但这种模式,正随着DTSP新规的落地而走向终结。

 

DTSP新规的深意:监管边界无限延伸

 

根据《金融服务与市场法》(FSM Act)第137条,新规定义的DTSP主体包括两类:

 

1. 在新加坡拥有“营业场所”的个人或企业;

 

2. 在新加坡境外经营数字代币业务,但注册地在新加坡的公司。

 

这个定义看似普通,实则暗藏极大监管杀伤力。MAS对“营业场所”的解释异常宽泛,任何用于商业活动的空间都可能被认定为“营业场所”,哪怕是临时摊位,甚至可能包括你的家。

 

MAS的表述是:“任何地点(包括可以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的摊位)”,只要你在这些地方开展与数字代币有关的业务,而没有持有DTSP牌照,就有触法风险。

 

这一规则的推行,让许多此前在新加坡默默运营的小型项目、自由开发者、内容创作者等陷入极大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是“无死角”的全覆盖打击。

 

居家办公是否违法?MAS给出冷酷回应

 

Baker McKenzie律所针对此问题向MAS提交了正式反馈文件,尝试厘清界限:如果一名在新加坡居住的人,仅为海外公司远程工作,这样是否算在新加坡“营业场所”运营业务?

 

MAS的回答令人寒心:如果你作为雇员为海外公司工作,可能暂时不需要DTSP牌照,但一旦涉及共享办公空间、第三方办公场地,或你身份不是标准雇员(如项目创始人或顾问),那么便极有可能被纳入监管之中。

 

更麻烦的是,MAS并未明确界定“雇员”这一概念。持股者是否算雇员?顾问是否算?项目联合创始人是否可以豁免?一切皆由MAS判定。这种“模糊性+执法弹性”的组合,意味着几乎所有人都可能被“选中”。

 

内容创作者、KOL也可能违法?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MAS对“数字代币服务”的定义之广超乎想象。

 

根据FSM Act第一附表第(j)项:

 

- 任何与数字代币销售或要约相关的服务,包括通过文章、分析、研究报告等形式提供建议,都可能构成受监管行为。

 

换句话说,一名在新加坡的KOL若在推特上发一条推荐某代币的帖子、一位分析师发布某个项目的研究报告、甚至在群聊中提及某代币价值,理论上都可能需要DTSP牌照。

 

区块链协会新加坡分部已就此向MAS提出疑问:传统的分析报告是否也算在销售或要约范围?该如何区分学术分析与营销行为?

 

但MAS至今未予正面回应,业界普遍担忧这将演变为内容创作者被“一刀切”纳入监管的前奏。

 

谁将首当其冲?

 

高风险个人群体:

 

自由开发者

 

加密项目顾问

 

内容创作者、社群运营者

 

项目创始人、BD、销售等前线岗位

 

高风险机构类别:

 

尚未获得DTSP牌照的中心化或去中心化交易所

 

各类DeFi、NFT、钱包项目

 

基于代币的社交或游戏平台

 

灰色地带多,执法策略恐趋于“杀鸡儆猴”

 

MAS在公开文件中表示,将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审批DTSP牌照,并明确指出:只有在“极其有限的情形下”才可能批准申请。

 

这被解读为:未来Web3项目想要合规拿牌,几乎没有希望。MAS可能采取“案例导向”策略——先对个别项目严厉执法,营造监管震慑氛围,从而实现大范围威慑效应。

 

结语:合规时代的天平彻底倾斜

 

新加坡对Web3的态度已经发生根本转变。过去,那是一片欢迎创新、支持创业的热土;如今,则是一个执行严格、毫不留情的高压监管地带。

 

监管套利不再可能,曾经依赖“离岸运营+本地注册”模式的项目纷纷撤离。新加坡不再是那个你可以轻装上阵、低成本运营的加密天堂,而更像是一个合规门槛极高的金融特区。

 

对于加密世界而言,这是一次重大地缘洗牌。一部分项目将撤离新加坡,寻找下一个“避风港”,另一部分则将被迫转型、重构合规体系。

 

而整个亚洲Web3行业,也正在这股监管寒潮中重新洗牌。谁将成为下一个新加坡?迪拜、香港、阿布扎比还是欧洲?没人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新加坡,监管套利的时代已经终结。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