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法案落地与全球稳定币博弈新格局

2025年5月21日,中国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并于5月30日正式刊宪,标志着香港成为全球第一个以立法形式确立“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司法管辖区。《条例》预计将在年内正式生效,为稳定币的合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基础,也向全球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香港不再仅是加密资产的“实验场”,而是准备扮演更具主导力的全球数字金融中心角色。

 

这一立法动作不仅仅是对过去“沙盒”实验路径的制度化总结,更是对稳定币未来经济地位的提前押注。在美国尚未完成《GENIUS Act》立法的当口,香港率先完成闭环监管架构,实属“箭在弦上、应势而动”。

 

一、什么是《稳定币条例》?香港的监管框架如何运作?

 

香港此次推出的《稳定币条例》,监管对象明确界定为“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即与港元、美元等法定货币1:1锚定、以保持价格稳定的数字资产。这类稳定币必须满足以下三类活动之一才需申请牌照:

 

1. 在香港境内发行稳定币;

 

2. 在境外发行锚定港元的稳定币;

 

3. 向香港公众推广其发行的稳定币。

 

条例要求稳定币发行人向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申请牌照,最低注册资本为2500万港元。合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个方面:

 

- 储备机制:必须保持与流通稳定币面额相等的高流动性储备资产,做到资产隔离与妥善托管;

 

- 赎回机制:稳定币必须可按面额无附加费用赎回,且处理时间须在合理范围内;

 

- 合规义务:涵盖反洗钱、风险控制、信息披露与第三方审计;

 

- 交易渠道:必须通过获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这一框架本质上是将稳定币“类银行化”,为其合规参与金融基础设施铺路,从而在政策上摆脱“灰色地带”的不确定性。

 

二、“沙盒”到“上岸”:稳定币发牌生态初具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在条例正式立法前,HKMA早已在2024年3月启动了稳定币发行人“沙盒”计划。此沙盒本质是对潜在申请人进行预审评估与监管沟通的平台。其核心目的并非试验技术本身,而是评估其商业模型、风控机制与合规能力。

 

2024年7月18日,HKMA公布了首批三组参与者,分别为:

 

1. 京东币链科技(香港)

 

作为京东科技旗下子公司,京东币链致力于打造基于公链、与港元或美元锚定的稳定币,测试场景覆盖跨境支付、投资交易与零售支付。其CEO刘鹏透露,项目已进入沙盒测试第二阶段,并正与头部合规交易所与电商平台(如京东港澳站)对接。

 

2. 圆币创新科技

 

这是圆币科技的子公司,定位于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跨境金融服务。其背景资本阵容豪华,包括红杉中国、Solana Foundation、HashKey Group等,并已获得HKMA颁发的SVF(储值支付工具)牌照,布局电子钱包和稳定币双轨运营。

 

3. 渣打香港 × 安拟集团 × 香港电讯

 

这一联合体代表的是银行 + 电信 + Web3三大传统与新兴力量的跨界合作。渣打负责金融监管对接与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香港电讯提供电信级支付与流量支持;安拟集团则将探索将稳定币接入其元宇宙平台The Sandbox及更广泛的数字娱乐领域。

 

沙盒机制作为监管机构与产业界之间的“压力测试场”,为香港稳定币监管从“理念”走向“实施”提供了缓冲与优化空间。而这些沙盒参与者,也大概率将成为首批持牌稳定币发行机构。

 

三、为何是香港?监管竞争背后的现实考量

 

香港此次抢跑式立法并非孤立事件。稳定币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支付体系格局。

 

- 稳定币已非“概念资产”,而是现实基础设施。2024年稳定币交易量达27.6万亿美元,超过Visa与Mastercard的总和;

 

- 活跃稳定币钱包在一年内增长超过50%,从2024年2月的2280万个增至2025年2月的超3500万个;

 

- 稳定币总市值已突破2500亿美元,同比增长70%,其中Tether和USDC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

 

相较之下,Web3中的大多数“山寨币”仍困于“早期采用者陷阱”。正如Geoffrey Moore在《跨越鸿沟》中所指出:高科技产品从早期市场转向主流市场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清晰的价值交付逻辑。

 

许多山寨币基于的应用场景要么未曾存在,要么依赖于更宏大的区块链普及前提,而这一步现实尚未发生。相比之下,稳定币在支付效率、跨境转账、资产托管等方面已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明确的需求对接点,具备天然的主流市场过渡能力。

 

因此,“堵不如疏”成为全球政策制定者的主流策略。与其全面禁止,不如建立清晰规则、引导合规发展。而香港正是这轮监管逻辑调整的先行者。

 

四、中美对弈下的稳定币战略竞赛

 

香港稳定币法案落地的同时,美国国会也在加速推进《GENIUS Act》,该法案于5月19日以66:32通过程序性投票,标志其联邦监管框架初步获得政治共识。

 

与香港《稳定币条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GENIUS法案只允许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存在,本质上是将美元主导地位锁定在Web3时代的金融架构中。

 

当前市面上99%以上稳定币都锚定美元,在DeFi、NFT交易、交易所清算等几乎所有场景中,美元稳定币是“结算层”。GENIUS法案本质是对这一事实的制度确认与主权强化,而香港则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开放的“多币锚定”生态,强调市场选择权与港元的数字延伸。

 

全球稳定币监管由此进入“多极博弈”格局:

 

- 美国主张美元锚定、联邦主导;

 

- 欧盟推进MiCA框架,试图在保护消费者与促进金融创新间达成平衡;

 

- 香港则以“灵活中立”的态度吸引多方资本落地,以技术中立原则促产业先行。

 

这一格局,未来或将决定数字资产时代的货币霸权走向。

 

五、结语:监管明确,机会重构

 

稳定币的合规时代正在快速成型。对于企业而言,香港提供了一个“监管确定性 +市场可测试性”的双重舞台;对于投资者而言,合规稳定币意味着风险降低、使用门槛降低;对于监管者而言,它是一场关于金融主权与未来货币地位的博弈。

 

当监管落地,资本的逻辑随之重构。谁能在规则之内先行一步,就可能在稳定币这一全球级基础设施赛道中占得战略先机。

 

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已不是观望者,而是行动者。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