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与国家战略:小国为何集体押注去中心化资产?

比特币国家战略浮现:小国的“去美元化”路径

 

在全球金融格局急剧变化的当下,比特币不再是散户与投机者手中的投机性资产,它正悄然演变为国家战略工具。2025年5月,一份在加密社区广泛流传的表格揭示:全球政府共持有约52万枚比特币,占比特币总供应量的2.522%。其中,美国以207,189枚居首,其后是中国的194,000枚;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GDP总量并不显赫的小国,如不丹、萨尔瓦多、乌克兰和巴基斯坦,正在集体“进场”,通过政策、基础设施和储备布局,将比特币视为国家未来的重要战略资源。

 

巴基斯坦的加入无疑成为最新的焦点。这一南亚国家不仅宣布设立国家比特币储备,而且明确承诺“长期持有,不作出售”,意在将其作为金融安全资产的一部分。这一动作不仅是对传统货币体系不信任的外化表现,更是对全球权力结构进行某种程度“再平衡”的尝试。

 

巴基斯坦的新战略:从能源转型到比特币储备

 

在2025年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比特币2025”大会上,巴基斯坦特别助理兼加密事务顾问Bilal Bin Saqib郑重宣布:巴基斯坦将成立国家级比特币战略储备,并效仿美国模式,逐步建立一套与比特币相关的政策体系。尽管当前的储备规模尚未公开,但其公开表态已足以令全球瞩目。

 

更为系统的国家战略正在展开。巴基斯坦政府计划将全国多达2000兆瓦的过剩电力专门用于比特币挖矿与AI数据处理中心建设。这些能源多来自运行效率极低的火电站,原本被浪费的电力如今可通过比特币挖矿实现价值转化。根据当前比特币价格估算,每枚挖出的比特币或将为国家带来超过10万美元的收入,这对于长期面临财政赤字与货币贬值困扰的巴基斯坦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政策层面也在快速推进。2025年5月22日,巴基斯坦数字资产管理局(PDAA)正式成立,全面负责监管数字资产交易、DeFi协议、资产代币化以及区块链在政务系统中的落地。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政策制定团队中包括了国际经验丰富的顾问,比如币安前CEO赵长鹏,这意味着巴基斯坦并非草率进场,而是在谋求以加密金融为基础建设“新金融基础设施”。

 

人口红利也成为这一战略背后的支撑力。预计到2025年底,巴基斯坦将拥有超过2700万加密用户,占全国人口的10%以上。这一群体不仅推动了民间采用率,也为政府推行数字金融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小国的集体行动:不丹、萨尔瓦多与乌克兰的不同路径

 

巴基斯坦并非孤例。从不丹到萨尔瓦多,再到战时乌克兰,一系列小国正通过比特币探索金融主权的新路径。

 

不丹,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国家,因其丰富的水电资源,成为全球“最隐秘”的比特币挖矿国家之一。其国有企业Druk Holdings通过廉价电力大量开采比特币,截至2025年,其国家钱包中已积累13,029枚比特币,价值约1.38亿美元。这些挖矿行为并非个人行为,而是高度制度化、由国家主导的能源转金融路径。

 

萨尔瓦多则是小国“比特币战略”的先行者。自2021年起,比特币成为其法定货币,国家层面不断增持储备。截至2025年5月,该国持有6,089枚比特币,账面盈利高达3.57亿美元。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其政策提出警告,要求其修订《比特币法》,放松比特币在私营部门的强制使用,并保持储备稳定不变。这再次说明,小国虽然可以依靠比特币获得短期主权红利,但长期仍需面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审视”。

 

乌克兰的路径则带有战时经济的特征。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政府通过接受加密货币捐赠筹集了超过1亿美元,累计持有比特币46,351枚,占总供应量的0.221%。这些资金不仅用于战时维持,也为该国Web3生态的崛起提供了资本基础。大量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密成为重建与复苏的重要一环。

 

格鲁吉亚的持币数量虽仅为66枚,但已表现出其政策转向的意图。据分析,其持币多为早期司法查扣所得,但近期亦开始制定矿业与加密交易监管法案,未来或有进一步动作。

 

小国为何集体押注比特币?经济困境、能源优势与政治博弈

 

为何越来越多的小国选择押注比特币?原因远不止于“投机”。

 

一是金融对冲与避险需求。

 

多数小国长期面临本币贬值、通胀高企、财政赤字与债务违约风险。例如,萨尔瓦多的公共债务占GDP的90%以上,巴基斯坦则多次濒临外汇危机。在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中,传统金融工具失效的当下,比特币为这些国家提供了“绕过美元霸权”的通道。

 

二是能源资源的货币化逻辑。

 

不丹的水电、巴基斯坦的煤电与太阳能,乃至乌克兰的核能资源,都面临基础设施冗余与输送瓶颈。通过比特币挖矿,这些“闲置能源”可以直接转换为高价值的国际资产,形成一种去中介化的财富提取机制。

 

三是政策杠杆吸引外资与技术。

 

加密友好型政策成为小国吸引国际初创企业、资本与技术的重要手段。PDAA、比特币法、代币化国债等新型金融试验,为这些国家在新兴金融体系中争取先机提供了制度土壤。

 

四是地缘政治的主动对冲。

 

面对美元主导的金融制裁工具,小国选择比特币作为金融主权的对冲资产。乌克兰、巴基斯坦、伊朗、阿根廷等国家的动作均表明,比特币正在成为地缘金融竞争的新战场。

 

大国与小国的对比:主动战略与被动持有

 

与小国不同,大国的比特币资产多数源自执法与没收。美国的持币多来自丝绸之路等暗网平台查封,中国持有的比特币大部分源于非法集资案件的执法清算。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亦然。这些比特币的持有更多是被动性质,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战略。

 

小国则表现出更强的战略主动性。他们不是因为执法“捡到”比特币,而是主动制定政策、分配能源、引导投资,以比特币为中心展开财政战略、金融创新与国家形象重塑。这种主动性可能为未来的全球金融版图带来新的变量。

 

结语:比特币正在重构“金融主权”的定义

 

随着越来越多小国以国家意志进场,比特币正从一个自由主义技术实验,走向国家金融战略工具的角色。虽然路径各异、动机复杂,但这些小国的共同目标显而易见:在一个由强国、债务与美元主导的体系中,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可以脱离依附关系的生存路径。

 

未来,或许我们不会再问“哪个国家持有比特币”,而是要问:“哪个国家还不持有比特币?”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