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美元AI独角兽崩塌内幕 印度程序员假扮智能编程

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纷纷中招,这背后的故事令人震惊。Builder.ai,这家曾被誉为AI编程先锋的公司,实际上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骗局。它的创始人兼前CEO Sachin Dev Duggal,利用所谓的“AI”噱头,从软银、微软、卡塔尔投资局等投资方骗取了数亿美元融资,估值一度高达15亿美元。更惊人的是,这家公司所谓的AI技术其实只是由印度程序员用人海战术假装智能代码编写,整场骗局持续了整整八年。

 

造假八年 揭开虚假AI的面纱

 

Builder.ai号称通过AI平台简化软件开发,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像点披萨一样轻松制作应用程序。但事实上,这套系统背后的“AI”大多是老旧的决策树技术,真正的开发工作完全依赖印度程序员的手工操作。2019年《华尔街日报》就曾报道过这家公司的“AI”更多是营销噱头,实际产品体验糟糕,代码模块缺失,甚至连基本的IDE功能都不完善。

 

多位前员工和内部人士在Reddit和其他渠道爆料,公司管理层对这种虚假宣传心知肚明,却视而不见,持续用夸大的营收数据和虚假的技术宣传蒙骗投资人。员工待遇极低,工作环境压榨严重,而所谓的AI开发完全沦为“假象”。

 

投资方陷入震惊 资金被冻结

 

随着最近丑闻曝光,Builder.ai的主要投资者之一Viola Credit迅速冻结了公司账户中剩余的3700万美元,仅留500万美元用作受限资金。微软和卡塔尔投资局也成了这场风波的“冤大头”,微软更曾将Builder.ai的平台集成入自家云服务,助其背书。

 

公司CEO于今年2月被迫辞职,由Manpreet Ratia接替,后者试图收拾残局,但无奈资金枯竭,最终于2025年5月申请破产清算,成为自ChatGPT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AI初创破产事件。

 

估值神话背后的真相

 

Builder.ai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早年凭借在自动化交易领域的创业经历获得投资人青睐。他提出通过模块化代码与AI数字助理“Natasha”相结合,打造无代码开发平台,吸引了包括软银、卡塔尔投资局、微软等顶级资本。然而,背后是大量人工干预和管理层隐瞒真相。

 

这家公司从成立到破产,筹集资金超过4.45亿美元,估值曾高达15亿美元。期间,公司不断对外宣传其“革命性AI”技术,吸引大量关注与投资,但实际技术研发进展极为有限,甚至无法按承诺交付客户项目。

 

管理层法律风波与公司崩溃

 

除了技术虚假,Duggal本人还卷入印度的洗钱调查,尽管他否认且称自己只是证人,但这无疑加剧了公司的信任危机。2月辞职后,公司被迫裁员220人,资金紧张导致员工大量离职,客户项目陷入停滞。

 

内部消息透露,公司账面上的营收和项目进度大幅夸大,根本无法支撑业务扩展计划和员工工资。破产前夕,欠微软和亚马逊的债务分别达到3000万美元和8500万美元。

 

AI洗白现象的警示

 

Builder.ai的失败暴露了AI创业圈内“AI洗白”(AI washing)现象的严重性,即用传统人工技术包装成AI噱头,骗取资本与市场信任。此次事件引发了对AI技术尽职调查的深入反思,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和初创客户依赖新兴AI服务的风险敲响警钟。

 

尽管如此,低代码和无代码平台市场依旧被广泛看好,Gartner预测到2028年,60%的新企业应用将基于此类平台开发,市场规模将达到260亿美元。真正的技术创新依然有广阔空间,但虚假炒作和夸大宣传只会毁掉投资者和客户的信任。

 

结语

 

Builder.ai的故事宛如现代科技界的Theranos,都是技术承诺与现实能力巨大落差的悲剧典范。资本市场对AI的热情和期待非常高,但规模和估值绝非成功的保证。真正的创新需要扎实的技术积累和透明的运营,而不是靠包装和欺诈支撑的虚假神话。

 

这起事件不仅让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也给整个AI生态带来了警醒。未来的AI创业者和投资者都应更加谨慎,强化技术审查,防止类似骗局重演。毕竟,AI的未来,需要真正的技术与诚信来支撑,而非假冒的幻影。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