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根廷的高通胀街头,到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金融协议,再到社交媒体上的创作者打赏,稳定币正逐步摆脱边缘角色,成为数字经济平台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如今,稳定币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一方面,平台经济和点对点支付网络继续借助稳定币完善现有支付体系,形成更便捷的自下而上的支付闭环;另一方面,Visa、Stripe、贝莱德等传统金融巨头正主动将稳定币基础设施整合进自身体系,实现技术的机构化和合规化。这种双向发展预示着稳定币正在成为新一代数字经济的关键货币层和支付接口。
Meta 和 Tether 的最新动作,正是这场数字支付转型的缩影。Meta致力于构建基于稳定币的创作者经济内循环体系,强化平台内资金流动效率;而Tether则布局AI与加密技术融合,打造基于稳定币的去中心化AI经济支付网络。尽管出发点各异,但两者都洞察到稳定币的核心价值不仅是货币本身,更是一种连接技术——连接用户、系统以及未来数字生态的运行模式。
稳定币市场现状及增长动向
截至目前,全球稳定币总市值达到约2425亿美元,周环比增长约3.21亿美元。USDT(Tether)仍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市场占比62.39%;USDC紧随其后,市值约601亿美元,占比24.79%。
近期增长最显著的稳定币包括:
OpenDollar(USDO),周增长近4950万美元,涨幅超30%
USDD,周增长约4310万美元,涨幅13.6%
Dai,周增长约3.56亿美元,涨幅8.6%
在区块链网络分布上,以太坊依然是稳定币的最大承载平台,市值超过1225亿美元;波场(Tron)和Solana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市值分别约742亿美元和119亿美元。增长最快的区块链网络包括Hyperliquid、Sei和Unichain,均以USDC为主要稳定币。
这些数据表明,稳定币的应用正跨越多个链条,形成多链并行发展的新局面。
Meta 通过稳定币构筑创作者经济的内循环生态
Meta正悄然调整其加密战略,计划在Instagram等主流社交平台内部署稳定币支付系统,主要用于创作者的跨境收入结算。与之前Diem试图打造全球通用数字货币的野心不同,这次的目标更聚焦于解决创作者经济的实际需求,实现平台内资金的高效流转。
稳定币支付具备低成本、实时到账、无需依赖传统银行体系等明显优势。然而,用户最终将稳定币兑换为本地法币仍是重要挑战。为此,Meta可能引入Visa或Mastercard借记卡,允许创作者直接用稳定币进行日常消费,无需先兑换成法币,降低“出金”环节的复杂度。
如果Instagram、WhatsApp等平台全面支持稳定币的打赏、广告购买和商品交易,创作者经济将形成一个自循环的价值闭环:平台发放稳定币,创作者使用稳定币促进自身内容推广和消费,资金持续留在生态系统内,显著提升用户粘性和商业价值。此举也有助于降低合规成本和监管压力。
不过,监管风险依旧存在。美国参议员Elizabeth Warren近期提出警告,强调大型科技公司进入金融领域可能引发隐私及垄断问题。Meta此次务实的加密重返之路,能否在政策风口顺利推进,仍需密切观察。
Stripe 和 Tether 布局人工智能经济的原生支付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智能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度日益提高。如何让AI智能体自主完成“支付”和“收入”成为新的难题。显然,传统银行体系的慢速和高信任成本,难以满足AI经济体对高频、实时、自动化支付的需求。
Stripe作为全球领先的支付处理平台,和Tether全球最大的稳定币发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这条赛道。Stripe通过整合USDC稳定币和AI驱动的风控模型,打造兼容现有支付网络的链上支付解决方案,让企业能够无缝切入AI经济的支付需求。最新的Transformer模型显著提升支付欺诈检测率,为链上支付保驾护航。
Tether则走的是彻底重构路线,推出支持USDT和比特币的开源AI支付平台QVAC,结合去中心化通信工具Keet,旨在构建一个自治、抗审查的AI Agent点对点支付网络。其目标是为AI经济提供无需信任的基础货币层,促成真正的去中心化自治经济体。
这两种路径虽异,却均指向未来AI经济原生的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反映了数字货币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趋势。
离岸创新向合规发展 Anchorage收购Mountain释放行业信号
Anchorage Digital作为美国唯一持有OCC联邦牌照的数字资产银行,近期收购了百慕大区块链协议Mountain Protocol及其稳定币许可,标志着稳定币行业正从离岸创新走向合规接入传统金融体系。
百慕大等离岸区长期是区块链创新试验场,但Anchorage的介入证明创新产品可以平滑过渡到联邦监管环境下,实现技术和业务的合规落地。美国OCC新规允许受监管银行托管和买卖数字资产,稳定币由此成为银行资产类别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并购案例不仅是业务扩张,更揭示了稳定币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先通过离岸创新探索,再通过合规收编进入主流金融,推动稳定币从试验品转变为合规的战略资产。
稳定币支付生态加速落地 全球范围多重合作推动应用普及
MoonPay与万事达卡合作推出全球稳定币支付卡,覆盖1.5亿商户,允许用户直接用稳定币消费,无需先兑换法币,极大提升了数字美元的实际支付场景。
香港RedotPay发布加密支付卡,在韩国市场支持Visa和稳定币实时交易,推动加密资产在日常消费中的应用。
迪拜政府与Crypto.com合作,允许通过数字钱包支付政府服务费,平台自动兑换为本地货币,助力迪拜无现金社会战略,预计每年带来约22亿美元经济增量。
不丹成为首个通过Binance Pay接受比特币及加密货币旅游支付的国家,彰显加密支付的国际扩展。
FalconX与渣打银行合作,为新加坡机构投资者提供加密资产的法币结算解决方案。
监管进展与行业共识 稳定币迈向万亿规模的关键节点
PayPal数字货币高管Jose Fernandez da Ponte强调银行参与对稳定币规模化的关键作用,认为托管及法币兑换通道是释放稳定币潜力的基础。MoneyGram CEO Soohoo也表示,美国即将出台的稳定币法规将成为行业信任和采用的突破口。
德意志银行预测,2025年稳定币将进入主流应用阶段,美国的联邦和州级监管框架将推动市场整合和规模扩张。当前稳定币已成为加密交易的主要媒介,支撑超过三分之二的交易量,且Tether已成为美国国债的重要持有者,稳定币正强化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Coinbase转型支付基础设施 以稳定币和衍生品布局未来竞争力
尽管Coinbase第一季度营收未达预期,交易量下滑19%,但其USDC余额显著增长,显示稳定币支付业务潜力强劲。公司以29亿美元收购衍生品交易所Deribit,强化了其在加密支付基础设施领域的地位。
这一系列战略调整表明,Coinbase正在从单一的交易平台转型为多元化的支付和托管基础设施提供商,借助稳定币生态的扩展及衍生品交易,构筑对抗市场波动的坚实收入基础,提升其未来在数字经济支付领域的竞争力。
总结
稳定币正从边缘支付工具,逐步演变为数字经济,尤其是AI经济的原生货币层和支付接口。无论是Meta打造的创作者经济内循环,还是Stripe和Tether构建的AI支付基础设施,稳定币都在实现更高层次的连接与融合。随着离岸创新向合规化转变,全球多地支付生态合作推进,加之监管日渐明确,稳定币的规模和应用必将迎来质的飞跃,成为新一代数字货币体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