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资本监管即将松绑 背后隐藏国债市场重塑计划

美国政府正在酝酿十余年来最大规模的银行资本规则调整。根据《金融时报》披露,联邦监管机构计划在未来数月内修改或削弱补充杠杆率(SLR)的规定。虽然该政策在技术层面上只是调整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一个“参数”,但其影响却可能波及整个29万亿美元规模的美国国债市场,并可能成为特朗普政府经济战略中的一枚关键棋子。

 

SLR制度的起源与意义

 

补充杠杆率(Supplementary Leverage Ratio,简称SLR)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制定的一项关键监管工具。作为巴塞尔协议III改革的一部分,它要求大型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高质量资本(如普通股、留存收益等),以防范表内与表外资产的系统性风险。SLR的核心计算方式是:一级资本除以总风险资产,包括贷款、证券以及衍生品敞口等。

 

美国监管机构在2014年正式实施SLR制度,旨在约束银行加杠杆的冲动,防止次贷危机那样的系统性崩盘再次发生。然而,这一制度也一直被银行视为桎梏,尤其是在他们需要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背景下——因为国债虽然低风险,却依旧占用资本,影响银行资产周转效率与盈利能力。

 

游说浪潮与银行利益集团的推动

 

近年来,美国主要金融机构持续向监管机构施压,要求放宽SLR。他们的主要理由是:当前规则“惩罚”了那些持有低风险资产(如美国国债)的银行,削弱了其在关键时刻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能力。

 

银行政策研究所(Bank Policy Institute)首席执行官格雷格·贝尔(Greg Baer)明确表示:“在最需要市场稳定和流动性的时期,如果资本规则削弱了银行持有国债的能力,那等于将整个金融系统暴露于风险之中。”

 

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政府的监管放松议程恰好为银行提供了政策突破的机会。从放松环保监管,到削减财务披露义务,再到削弱华尔街资本要求,这一系列举措形成了一种新型“供给侧金融主义”,旨在通过资本结构松绑来推动增长。

 

市场结构重塑 国债才是最大赢家

 

此次拟议的SLR改革不仅是对银行的“恩赐”,更像是对美国国债市场结构的重新洗牌。

 

金融危机之后,由于资本监管趋严,银行在国债市场的作用逐步被高频交易商和对冲基金取代。而如今若SLR放松,银行将重新获得操作空间,可以增加国债持仓、参与更多的交易撮合,甚至通过重启“做市商”角色来提高市场流动性。

 

这对当前的美国财政部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面对不断扩张的联邦赤字与高达29万亿美元的国债库存,若能吸引银行系统重新“接盘”,无疑能缓解国债需求压力,间接降低借贷成本。

 

正如财政部长贝森特(Bessent)所言:“这是美联储、OCC与FDIC的监管优先事项之一。”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在今年2月明确表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国债市场的结构,而SLR的调整可能正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国际标准与监管套利的双重博弈

 

美国银行业者普遍希望借机推动本土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对比来看,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大型银行通常仅需维持3.5%至4.25%的杠杆资本要求,而美国的大型银行必须达到5%。这一差距不仅使美国银行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也造成了所谓的“监管套利”。

 

部分政策建议甚至更为激进——将国债与央行准备金等低风险资产完全从SLR计算中剔除。这一做法曾在新冠疫情期间被临时采纳,释放了大量银行资本空间。若该政策重启,据Autonomous分析师测算,将释放超过2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空间,足以大幅提升银行市场参与度。

 

但问题在于,若美国率先大幅放松监管,将导致国际规则失衡,可能引发欧洲与日本银行系统的连锁反应——要求本国监管机构给予相同资本减免优惠,进而削弱全球金融体系的资本缓冲力。

 

政治经济博弈的核心是“资本权力”

 

实际上,这场“技术性”的SLR改革背后,是美国金融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层博弈。一方面,削减资本要求意味着放松金融约束、提高短期流动性与市场活力,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与政府融资;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为下一个金融危机埋下伏笔。

 

批评者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尼古拉斯·韦龙(Nicolas Véron)就警告称:“全球不确定性高企,美元地位承压,这并不是放松资本标准的合适时机。”他的观点反映出一部分经济学界的担忧:过早放松监管可能带来不可预期的金融风险累积。

 

政策后果远未落地 投资者需警惕系统性变量

 

目前看来,美国三大监管机构尚未正式发布SLR改革草案。但随着2025年大选临近、财政压力持续上升、国债发行节奏加快,可以预见的是,围绕银行资本规则与国债市场结构的争议还将持续。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更重要的是理解这类政策调整背后的结构性影响:当银行被赋予更大国债参与空间之际,也意味着其风险暴露更集中在主权信用上;当监管标准被下调,系统性安全边际也在被侵蚀。

 

最终,这场“SLR博弈”远不只是华尔街的胜利或失败,而是美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重构信号。


Powered By ouyi-url.com

Copyright ouyi-url.com.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