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kt的意外暴涨:短期情绪还是趋势拐点?
5月13日,加密概念股Bakkt股价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暴涨逾50%,成为当天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一异动不仅打破了市场对其“边缘化”的预期,也引发了外界对加密股票是否迎来“二次创业”周期的讨论。
过去几年,Bakkt的处境并不乐观。作为洲际交易所(ICE)孵化的明星项目,Bakkt曾被寄望于搭建传统金融通往加密世界的桥梁。然而由于客户流失、收入大幅下滑,公司逐渐被边缘化。此次暴涨,乍看似乎由财报盈利触发,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叙事的重构与市场结构的变化。
公司财报显示,Bakkt在2024年一季度实现770万美元的净利润,为数年内的首次盈利。但这一利润主要来自于成本压缩与一次性项目调整,核心业务收入依然下滑,基本面并未实质改善。
激活市场情绪的并非盈利 而是“新故事”
真正引发市场投机热潮的,是Bakkt与新兴技术趋势结合的最新战略。公司宣布与前软银高管创办的初创公司DTR合作,涉足AI插件和稳定币支付,意图切入正在兴起的“PayFi”赛道。所谓“PayFi”,是由AI代理推动的链上支付和跨境结算系统,代表着一种AI+区块链的融合业态。
在AI热度与稳定币趋势双轮驱动下,这一新叙事为Bakkt重构了市场预期,使其一跃从边缘资产成为炒作热点。再加上Bakkt股价流通盘极小、空头仓位高达23%,诱发逼空行情,推动其股价快速拉升。
与此同时,Bakkt此前未果的并购谈判也再次被市场提及——如特朗普旗下的媒体公司TMTG、以及可能接手的Apex Fintech等,进一步刺激了“壳价值”与重估预期的叠加效应。
核心业务依旧承压 基本面未现反转
尽管市场情绪短期高涨,但Bakkt的基本面压力依然沉重。公司两大客户——Webull和美国银行的合作即将终止。
Webull原是Bakkt最大的客户之一,其加密托管与交易服务占据公司70%以上的收入结构;而美国银行的退出则将影响Bakkt在忠诚度积分与数字奖励方面的企业服务。双重打击下,公司核心收入结构正在解体。
因此,这一轮股价异动,更多地反映了市场情绪与结构性博弈,而非公司业务基本面的反转。这种短期爆发未必能够持续,除非Bakkt能真正落实其新战略,并在AI+支付的融合赛道上实现可观增长。
集体躁动背后 加密股迎来结构性重估
Bakkt的异动并非孤立。在其暴涨的同时,多只加密概念股同步走强:Coinbase上涨近24%,TeraWulf、Amber Group、DMG Blockchain涨幅均在10%左右,MicroStrategy也录得4%以上的回升。整体来看,加密股票板块在一周内涨幅接近10%。
这种同步性行情表明,市场正在对加密相关企业进行结构性重新定价。与以往重仓交易所、平台币或挖矿企业不同,投资者如今更关注具备“基础设施属性”的公司——那些能提供清算、托管、风控、合规等核心金融功能的“链上水电煤”。
这些企业被视为加密世界中最接近传统金融标准的资产类别,具备更清晰的盈利模型和更稳健的监管适应性,也因此成为资金关注的新核心。
传统金融加速入场 链上化成为主流趋势
更深层的趋势在于,传统金融机构已不再观望,而是主动参与到“链上化”的进程中。
在香港,富途、老虎、胜利证券等互联网券商均推出了加密服务,并与传统股票交易系统打通,尝试构建跨资产交易通道;渣打银行香港子公司则参与了金管局的稳定币沙盒实验,目标是在合规框架下实现区块链支付。
在国际层面,支付巨头纷纷押注稳定币基础设施。Visa和Mastercard正在加深与Circle等加密企业的合作,推动USDC进入其全球支付网络;Stripe推出稳定币账户服务;PayPal则力推自有稳定币PYUSD,并提供年化收益率吸引资金沉淀;MoneyGram等老牌跨境公司也借助稳定币打通链上资产与现金之间的桥梁。
这些动作表明,区块链和稳定币已成为新一代全球支付网络的关键构件,传统金融对其的整合正在加速。
Bakkt作为牌照持有者的战略价值正在重估
Bakkt虽然体量不大、技术优势不突出,但由于其持有全美范围的合规牌照,具备清算、托管、支付等资质,因此可能在未来成为收购标的或合作对象。其最大的价值,或许不是当前的营收,而是其作为传统机构进入链上世界的“门票”角色。
换言之,市场重估的并不是Bakkt的利润模型,而是其未来在传统金融链上化过程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一个接入区块链世界的合规接口、一个具备战略协同潜力的节点。
结语:结构性转向的序幕已拉开
Bakkt的暴涨只是一个开始,它所映射的是更广泛的市场情绪变化和战略视角转变。随着资本开始重估链上基础设施的价值,传统金融不再将加密视为异类,而是开始将其纳入自身战略版图,加密与传统金融的融合进入新阶段。
这一轮,不再是靠情绪拉升价格的泡沫轮回,而是由系统接入、技术融合、监管适配共同推动的新周期。在这个新周期里,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能为主流金融生态提供“桥梁”和“水电煤”的建设者。
这不仅是一轮估值修复,更可能是一次金融系统架构的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