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和政策分歧的背景下,部分加密市场观察者和知名KOL开始对未来走势持悲观态度。悲观论者主要提出两大担忧:一是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全球总需求随之减弱;二是通胀黏性较强,美联储的政策空间受限,降息幅度可能低于预期,无法为风险资产提供足够流动性支持。然而,这种观点未必构成压倒性的结论。相反,在更宏观的视角下,当前的加密牛市极有可能不仅延续,而且存在重新加速的潜力。比特币作为新一轮全球货币博弈中的关键变量,可能正处于“逆势崛起”的前夜。
首先,在“制造业回流+高关税”构成的地缘经济策略中,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正在被重新定义。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货币政策转向更具战略意图,不再仅仅以控制通胀为目标,而是逐步转向以维持美元体系的主导地位为核心逻辑。美元虽然仍强势,但其信用边际趋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以黄金和比特币为代表的“非主权资产”正在成为资本避险与全球价值对冲的天然选项。
不同于黄金长期以来作为传统央行资产配置的重要一环,比特币正在逐渐获得机构和国家层面的合法地位,尤其是在美国本土资本的推动下,比特币被赋予越来越多“数字黄金”的角色。从ETF到稳定币储备,从州级立法到总统候选人表态,一系列迹象表明:美国金融核心已经不再排斥比特币,甚至在积极拥抱它,作为未来美元体系的“稳定锚”之一。
其次,从美元体系内部来看,加密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战略缓冲机制。这一机制的关键在于“美元稳定币”所构建的跨境美元流通渠道。通过USDT、USDC等稳定币,美国得以将美元的使用权外包给全球用户,同时在不承担利息负担的前提下,将资本回流美债市场。简单来说,全球用户通过放弃利息获得“链上美元”的流动性和准入权,而美债则成为稳定币的主要储备资产,从而完成了一种“隐形铸币税”的收取方式。
这一制度安排的制度化进程在2024年4月2日迈出关键一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元支付稳定币法案》明确规定:所有美元稳定币的储备必须由高流动性的美债、现金及美债回购协议构成,并禁止其用于信贷等高风险用途。这意味着,稳定币将从影子银行向“数字主权债”的方向转变。市场普遍预期,一旦法案通过参议院并正式生效,未来每发行1美元的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持有约0.8美元的美债作为储备资产。
根据美国财政部下属借贷咨询委员会(TBAC)测算,至2028年,美元稳定币市场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规模,这将意味着多达1.6万亿美元的新美债需求。这一数字几乎等于当前中国和日本两国对美债的总持仓,加密金融体系将正式成为美国国债需求体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即便美联储无法快速降息,美债需求曲线却因稳定币机制获得了全新增长引擎。
与此同时,市场的注意力正在重新回到比特币和以太坊身上。比特币由于其供应机制固定和对主权风险的天然对冲功能,已经成为这轮宏观博弈中的“货币中立锚”。而以太坊则凭借其合约能力和金融逻辑,成为加密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底座。尤其是以太坊在2025年5月7日完成的Pectra升级,标志着其性能、用户体验及机构友好度实现了跨越式进展。
与过去The Merge和Dencun升级后市场的“利好出尽”行情不同,此次Pectra升级后,ETH价格呈现持续上涨态势。这种异动表明市场情绪已由盲目预期转向现实低估,利好被忽视反而成为趋势逆转的信号。在行情冷却的时刻完成的重大升级,往往意味着中长期趋势即将迎来爆发。
从具体内容看,Pectra升级引入了多个关键提案,如EIP-7251允许单账户质押上限从32 ETH扩展至2048 ETH,为大型机构尤其是ETF持有者提供了运营便利;EIP-6110将质押等待时间从12小时压缩至13分钟,大幅降低质押效率瓶颈;EIP-7002支持通过合约触发提款,解决了此前质押锁仓期长、退出流程繁琐的问题。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以太坊协议的运行效率,更在实质上清除了ETH质押型ETF在合规、操作和流动性层面的障碍。
也就是说,Pectra升级从“技术升级”上升为“资本入口升级”。预计未来12个月内,美国将陆续推出ETH现货型质押ETF,在可质押、可提款、可复利的设计下,实现对机构投资者的全方位吸引。机构配置以太坊的成本将大幅降低,而收益能力则显著提升。在传统金融产品年化回报低迷的环境中,一个具备4%-5%年化收益、流动性可控、挂钩数字经济发展的资产无疑具备极强的吸引力。
总结而言,加密牛市远未结束。美元体系自身的转型、稳定币法律结构的成型、以太坊升级带来的资本入口重构,再加上比特币日益增强的“数字储备”属性,共同构成了支撑市场延续上涨的核心逻辑。短期内虽不排除价格波动和市场分化,但从周期视角来看,加密资产已处在从叙事向结构性价值迁移的过程中。一轮新的中长期上涨周期,或许正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