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收到许多读者在文章末尾留言,表示对一些观点感到困惑和不解。回顾这些反馈,我认为这些困惑的根源,往往源于对常识的误解或拒绝接受。
在这些文章中,我分享的观点,实际上是我对过去几年的投资经验,尤其是加密生态的反思。这些反思的核心,来源于我对成熟市场经验的学习——那就是投资的常识与事物的本质。
那么,投资的常识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它就是企业或项目未来能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这一原则,无论在传统投资领域,还是在加密生态中,都是适用的。无论是风险投资还是价值投资,这一常识都至关重要。
然而,回顾加密生态的过去几年,我们发现情况却大不相同。似乎在加密市场中,很多“投资”看起来并不需要考虑项目的盈利、未来现金流等基本因素。相反,投资者们常常因为讲故事或者迷因币的流行而“暴富”。这种现象背后,是泡沫的滋生,而泡沫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失调。
段永平曾提到:去一趟澳门的赌场,你就能理解这一点。这句话提醒我们,泡沫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巨大的回报,但它无法持续。因此,泡沫的最终破裂是不可避免的,且无法成为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石。
他还曾问道:“如果有人通过买彩票赢得一亿奖金,你能向他学习吗?你能复制他的成功吗?”作为投资者,我们或许可以偶尔尝试买彩票,但把买彩票作为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无疑是错误的。
事实上,不仅仅在加密生态,传统的股市、风险投资等领域,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泡沫。过去,大家总是坚信中国的房价永不下跌,或者美国股市总能上涨。谁敢触及这些“神话”,谁就可能面临极大的风险。然而,这些泡沫最终还是破灭了。这就是常识——没有什么泡沫是永远不破的。
理解泡沫与常识
我们不能因为泡沫没有立刻破裂,就误以为它会永远存在,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忽视市场中的常识与客观规律。既然我们知道泡沫不可能永存,那么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回归常识,回归投资的原本。
段永平在其问答录中曾说:“世界上最好骗的人是自己。”这句话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如果我们不希望继续自欺欺人,就应该正视市场的现实,回归常识,回归原本。
例如,比特币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曾有人将比特币视为“避险资产”或“数字黄金”,但经过多年观察,我越来越看不出比特币符合这一定义。至少,目前它并不是。它的真正价值,可能更接近奢侈收藏品。那么,作为一种奢侈收藏品,它的未来价值能依赖什么呢?答案是,它的价值或许将依赖于加密生态的繁荣与价值外溢。
但加密生态的繁荣,最终应该体现为那些能够真正创造价值、提供服务、持续盈利、产生自由现金流的项目。否则,所谓的加密生态繁荣,又有何意义呢?难道只是迷因币和永远无法落地的故事吗?
从常识出发看加密生态
在加密生态中,部分项目正依赖于治理代币作为其主要价值形式。然而,治理代币是否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和权益呢?如果只是简单的治理功能,它能与股票或股权相比吗?显然,治理代币的现有价值显得虚高。如果这些代币希望获得更为扎实的升值空间,它们必须转变为真正具备权益价值或使用价值的资产。
这些观点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我们不再自欺欺人,就能够理解。
同样地,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中心化的世界中。虽然中心化带来了效率和速度,但它也剥夺了我们的个人自由和权益。我们的数据和权益常常被中心化势力滥用或盘剥,甚至我们的生命有时也被任意处置。因此,一代又一代的前辈才会为去中心化而奋斗。通过科技的力量,去中心化的世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抵抗权威和权力。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比特币、以太坊等基础平台的去中心化特性才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这些去中心化的平台,未来我们很难拥有一个自由的世界。如果现在连这些基础平台(如L1)的去中心化都开始受到怀疑,那无疑是偏离了常识。
思考加密生态的未来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分裂与割裂的世界。如果我们仍然相信人类的互联互通不会被阻断,依然期待一个中立的平台能够支撑全球繁荣,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平台能满足全球范围的信任?什么样的资产能够被全人类放心持有和使用?
回归常识,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加密生态的许多问题,其实都能通过常识的视角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