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滑雪斜坡到金融市场,风险的量化是生存的前提
Arthur Hayes将滑雪的“切坡测试”比作金融市场中的政策试探——你永远无法准确预测哪一刻的一个动作会引发雪崩,但你可以尝试估算最坏的情况,并在可能失控前采取行动。正如滑雪者必须判断雪层是否松动,金融交易员也必须判断哪些宏观变量正在失衡,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便是一场蓄势已久的“金融雪崩切坡测试”。
一、关税政策如何搅动全球市场结构?
特朗普团队于4月初宣布了高于市场预期的严厉关税,源自对美国贸易逆差的极端不满。这一行动的背后,有一本政策理论书籍——《平衡贸易:结束美国贸易逆差无法承受的代价》,该书提倡“以牙还牙”的贸易战略,其核心目标是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压至零。
这项政策迅速引爆了市场风险,MOVE指数飙升至172点,逼近历史极值。债券市场的波动性剧烈增加,对金融机构、尤其是杠杆驱动的对冲基金造成冲击。短短数日内,特朗普政府被迫缓和口风,对除中国外的国家延迟加征关税90天。这一“先激进再退让”的政策试探,如同滑雪中的“诱导雪崩”——试图借助一场短期冲击,判断系统的脆弱点在哪里。
二、从政策反馈看比特币的“底部信号”
特朗普团队的“先放火、后灭火”操作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政府容忍市场波动的上限已经明确,而这个上限,正好为比特币等非主权资产提供了一个新叙事空间。
Arthur Hayes判断,74,500美元是本轮比特币的阶段性底部,原因并不是传统的加密货币技术指标,而是宏观流动性结构的变化。在债券市场崩溃边缘之际,美国财政部出面释放国债回购信号,而这在实质上被市场理解为“隐性宽松”,尽管其在账面上不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但在杠杆层面释放了流动性。
这与2022年耶伦启动“逆回购抽水”形成镜像对比。当年FTX爆雷后,比特币触底;而今,Bessent推动的“类QE”行动,标志着系统性流动性的回流启动,也象征着新一轮加密牛市底部已现。
三、国债市场失灵:美国金融系统的最大系统性风险
市场真正的“地震带”并不是股市,而是国债市场。美国国债作为全球储备资产,一旦出现结构性波动,后果远超股票市场。
国债市场的主要买家中,RV(Relative Value)对冲基金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它们依靠国债基差交易——买入现货债券,卖出期货合约,吃套利空间。在正常时期,这一结构稳定、可持续,但当波动性上升时,银行和期货交易所的保证金要求提升,RV基金不得不大量平仓,引发价格同步下跌,波动性进一步上升,形成反身性链式反应。
这正是“解放日”后债券价格与股价同步暴跌的逻辑所在:不是没有买家,而是杠杆空间被彻底榨干。RV基金被迫砍仓,市场进入恐慌状态。
四、财政部的隐性宽松:国债回购机制的真实意图
为解决结构性流动性紧张,美国财政部重新启动国债回购计划。表面上,这是“流动性优化”;实质上,它是财政部接替美联储进行“影子宽松”的工具:
释放国债回购机制,允许RV基金以国债抵押获取流动性;
降低融资成本,减缓基差交易的杠杆断裂;
压低市场波动性,稳定风险资产价格,避免系统性风险蔓延。
Arthur Hayes将此称为“非量化宽松的量化宽松”,一语道破其政策本质:在美联储不愿松手之际,财政部用更加隐蔽的方式维持债务泡沫的扩张。
五、比特币的下一波“黄金叙事”:去中心化的宏观对冲工具
如果说上一轮比特币牛市是由“美元贬值”叙事驱动,那么下一轮则可能是“系统不稳定性对冲”主导。MOVE指数每一次剧烈波动、RV基金每一次保证金危机,都会成为加密资产“黄金避风港”的现实注脚。
Arthur Hayes认为,随着下一轮“关税雪崩”的再度到来,比特币将重新获得“系统性避险资产”的角色,甚至有望复制2020年“黄金2.0”叙事的价格轨迹。
与此同时,山寨币的表现也将随之跟进:资金一旦确认比特币筑底并重新回到风控良好的宏观环境中,风险偏好自然扩散,“山寨季”将紧随而至。
结语:主权信仰危机下的资产重定价
从特朗普的关税战,到RV对冲基金的回购困境,再到财政部的隐性注水,本质上讲述的是一个主权金融体系信任逐步瓦解的故事。而每一次冲击,都是一次价值重估的机会。
对比特币与宏观交易者而言,这不是避风港的重现,而是主权信用体系裂缝的常态化。
我们正身处一个旧系统逐步失灵、新范式逐步确立的转型时代——当“非主权资产”不再是边缘选择,而是成为中心问题时,比特币或许将不再仅仅是“避风港”,而是金融秩序变革的核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