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凌晨,Base官方账号在Zora平台上发布了一款名为「Base is for everyone」的代币,并配文“Base 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由于这条信息来自官方账号,再加上Base协议负责人Jesse Pollak的转发,不少人误以为这是Base官方发布的memecoin,一场由误解引发的市场狂欢就此上演。
代币上线初期,市场情绪瞬间被点燃,FOMO效应蔓延,仅在发布后短短一个多小时内,「Base is for everyone」的市值便飙升至1700万美元。但随着早期抢购者获利离场、流动性迅速枯竭,4:30左右代币价格急转直下,市值五分钟内暴跌至不足200万美元,最大跌幅超过90%。在混乱中,Base官方竟又发布了一枚新的代币——「Base @ FarCon 2025」,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困惑与不满。一时间,关于Base“连续Rug Pull”的指责甚嚣尘上。
面对愈演愈烈的质疑声,Base迅速发文澄清,称这两个代币并非官方代币,发行目的仅为探索内容上链与“链上文化”的可能性,未进行任何代币销售,也不代表Base或Coinbase任何官方资产。Jesse也发布长文解释了“content coin”与memecoin的本质区别,并在Zora上链以示理念的严肃性。他强调,“内容即货币(Content is Coin)”是推动创作者权益与链上传播效率的一种实验性路径,而非炒作工具。
然而,对于这样“事后”的澄清,社区并不买账。许多散户投资者依然坚持认为Base应为由其言行激发的价格泡沫承担更多责任。事实上,这并非Base第一次“发币即跌”。早在3月14日,Base也曾将一篇关于以太坊生态的季度刊物《ETH 投资者俱乐部》代币化,推出了EIC04代币,市值从100万美元迅速跌至1万美元,至今仍有投资者在官方账号下维权。
这类“看似文化实验,实则市场投机”的混淆,不是偶然,更非孤例。截至目前,Base已通过Zora平台发布了超过27个内容代币。Jesse在过去几个月频繁宣称自己并非发币而是在构建“下一代内容系统”,但由于其通过Base官方账号推广这些实验性的代币项目,使许多并未了解context的用户误将其视为具备投资价值的memecoin。在加密市场FOMO机制高度活跃、机器人秒抢新币的大背景下,Base未能提供明确的风险提示,也没有建立有效的交易防火墙,导致“被误解”的内容币频频被爆炒、速崩,从而被社区解读为“Base式Rug”。
部分声音甚至认为,这种混淆并非完全是“误会”,而是一场“有预谋的策划”。早在2月,Jesse就曾发推调侃:“当我推出1个币时,他们说我是memecoin创作者;当我推出10个币时,他们说我在Rug;当我推出100个币时,他们会明白我在建立一个新的文化媒体系统。”如今的“连环翻车”,恰好也为Zora和Base链上内容生态的理念赢得了大量流量与关注。
讽刺的是,事件的结局似乎并非真正的“失败”。在经历暴跌后,「Base is for everyone」竟在当日下午市值回升并突破发布初期价格,涨幅超10倍,一度逼近0.02美元。更离奇的是,Base此前在Zora平台发布的多个代币也在同日大幅反弹,一些涨幅甚至超过20%。从资本市场角度看,Base似乎“翻车未遂”,Zora却真正“火”了一把。
事实上,这一系列代币事件背后的主角,可能并不是Base,而是Zora本身。Zora是建立在以太坊和Base之上的链上社交与NFT平台,其设计理念强调“内容即资产”、“每一条内容都可以变为代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交平台或NFT铸造厂。Zora近期计划在Base上发布自己的代币ZORA,虽号称“仅供娱乐”,但这一平台的发展路径无疑正朝着“内容货币化”与“社交金融化”迈进。
Zora与Base的关系也远非一般项目与平台那么简单。Zora的联合创始人Jacob Horne、Tyson Battistella皆曾是Coinbase高管,与Base主理人Jesse渊源极深。早在2022年,Zora便获得Haun Ventures领投的5000万美元融资,估值高达6亿美元。Zora所倡导的“链上媒体”理念,与Jesse一贯主张的“取代NFT以内容本位构建链上文化”的路径高度一致。Jesse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最希望Base上诞生的三个应用之一就是Zora这样的“内容即代币”的链上社交平台。
Zora此前还推出了ERC-20z代币标准,使NFT具备天然流动性,其背后的逻辑正是打破NFT与Token之间的界限,实现内容商品化与投机性资产的一体化。然而,这一模式同样存在争议。去年,链上调查员ZachXBT也曾“误将”一份上链报告铸造成ERC-20z代币,结果引发FOMO炒作,最终在市值冲高1400万美元后迅速回落,舆论哗然。
类似逻辑也适用于“content coin”。当代币在形式与流动性上具备与memecoin同样的表现力,却缺乏强有力的用户教育与风险提示,其天然将成为投机者眼中的“猎物”。Zora的平台机制、Base的官方背书、社区的投机氛围,以及机器人交易工具的集体作用,共同推动了一个又一个“误会”变为真实的拉升与崩盘。
说到底,Base或许没有“有意Rug”,Zora也并非“刻意炒作”,但在链上内容金融化的实验过程中,官方与社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价值认知差异和风险意识缺失,注定会制造出一连串FOMO、炒作与幻灭。而这背后真正的问题是:谁该为这些代币的市场行为负责?项目方?平台?还是用户自己?
或许,Jesse的那句玩笑:“你可以写一封假的辞职信,然后把它铸造在Zora上”,才是这场闹剧的终极答案。链上内容的时代刚刚开启,但内容即货币的实验,永远不该让用户当试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