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币高位横盘整理的背景下,加密市场的情绪再次分化。一方面,多项技术指标与资金数据似乎揭示着市场正走向寒冬;另一方面,部分结构性信号也表明,这或许是下一轮上涨周期的临界点。Coinbase研究院在其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对“是否已经进入新一轮熊市”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分析结果对当前市场投资者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0日均线失守:市场转向的技术信号
报告核心观点之一,是比特币与COIN50指数双双跌破200日移动均线(200DMA),这是过去多次熊市启动的重要技术信号之一。该均线通常被视为衡量长期趋势方向的重要工具,若价格在其下方运行并伴随下跌动能,往往意味着中期市场风格切换。
数据进一步指出,自2024年12月以来,剔除比特币后的加密总市值从高点1.6万亿美元下滑至9500亿美元,跌幅高达41%。尤其是山寨币跌势尤为猛烈,相比之下比特币价格回调不足20%,这加剧了市场风险偏好的急速降温。
风险投资退潮与资金分层结构
尽管2025年一季度风投活跃度环比回升,但长期趋势依旧疲弱。当前市场的风险投资总量仍较2021-2022年周期高点减少50%-60%,对创新型项目形成较大压制。相比于头部蓝筹资产,Memecoin、小盘DeFi项目在资金分配上遭遇严重瓶颈,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资产独占流动性”格局。
这意味着,即便比特币价格表现稳健,整个市场的“热度基础”却在萎缩,生态层级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冻结效应。
宏观因素与结构性压力同步释放
Coinbase报告指出,当前加密市场所承受的压力,并非仅来源于技术面或内部生态失衡。2025年以来,美国重启关税战,加之各国政策收紧、利率维持高位,加剧了对高风险资产的挤压。同时,传统资本市场亦陷入增长放缓与盈利下修的双重困境,跨资产配置中加密资产面临“优先被抛售”的现实逻辑。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共振风险——在财政紧缩与全球不确定性叠加的情形下,所有高β资产(如科技股、加密货币)都将同步承压。
周期识别方法的再思考:Z值与均线模型的互补性
传统金融领域常用的“20%涨跌划分牛熊市”方法,在高波动加密市场中常常失灵。因此,Coinbase团队提出结合200日均线与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Z值)共同判断趋势。
例如,2021-2022年熊市期间,比特币下跌76%,对应Z值为1.4个标准差,基本与同期标普500指数的风险强度相当。这一模型的缺陷在于滞后性较强——例如2025年2月底才确认牛市结束,错过了3月的大幅下行。但它提供了一种对市场趋势“定量+技术”的综合视角。
经验回顾:历史熊市的触发机制
Coinbase报告通过复盘过去几轮熊市(2018年ICO泡沫破裂、2020年疫情流动性危机、2022年加息冲击),总结出一个共性特征:真正的熊市往往伴随着流动性收缩+基本面恶化,而非价格短期剧烈波动。
当前市场已出现流动性深度下降、防御性资产轮动等预警信号,与前几轮熊市初期高度相似。尤其是“项目端融资难+交易端清淡化”的组合,可能进一步加剧价格调整的斜率。
潜在反转信号:时间窗口与政策变量的共振机会
尽管短期技术指标偏空,Coinbase团队并未完全悲观。其判断市场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中后期探明阶段性底部,三季度迎来修复性行情,理由有二:
1. 情绪反转的非线性特征:加密市场以情绪主导著称,一旦局部政策、资本信心或叙事结构发生改变,往往会迅速带来指数级别的价格反转。
2. 监管边际改善的可能性:例如近期美国对稳定币监管法案的推进,以及SEC与主要交易所之间博弈关系的松动,均可能成为“局部利好打破颓势”的催化剂。
不过,这一乐观判断也建立在全球政治经济稳定、不爆发重大黑天鹅事件的前提下,若地缘政治持续恶化,或美联储加息预期重新回升,则市场反转路径可能推迟。
比特币不再是唯一指标?多维评估体系迫在眉睫
报告特别指出,随着加密市场结构的扩展,比特币单一指标的参考意义正在弱化。新兴领域如Memecoin、链上AI、RWA资产、模块化DeFi等正在重新定义价值捕捉模式,投资者需要构建更复杂的市场评估体系:
- 总市值变化
- 资金流向与链上活跃度
- 新兴项目融资热度
- 技术指标与板块轮动
- 社交媒体数据与“情绪爆点”
这是一场从“赌价格”走向“赌叙事与结构”的迁移。
结语:应对熊市的战术策略
当前市场正处于转折的模糊地带:既未完全确认寒冬降临,也未显示明确复苏信号。在这样的不确定区间内,投资者应秉持战术性资产配置思维:
- 保持核心仓位流动性;
- 控制杠杆风险;
- 跟踪政策与宏观信号;
- 精选具有长期叙事支撑的板块布局(如RWA、AI+DeFi融合、模块化区块链等);
- 准备好在市场信号反转时快速进场。
未来可能不会太远,但在它来临之前,保守与耐心才是最大的战斗力。